TItle:StyrenePurificationbyGuest-InducedRestructuringofPillar[6]arene
Author:KechengJie,MingLiu,YujuanZhou,MarcA.Little,SatyanarayanaBonakala,SamanthaY.Chong,AndrewStephenson,LinjiangChen,FeiheHuang,*andAndrewI.Cooper*
Tobecitedas:J.Am.Chem.Soc.,,.
01
引言
苯乙烯(St)是化学工业中重要的芳烃原料。超过80%的苯乙烯产品通过聚合或共聚的方法,被用于生产热塑性塑料、合成橡胶和树脂。St主要由乙苯(EB)脱氢产生,脱氢后,产品中仍含有大量必须去除的未反应的EB。由于St和EB之间的沸点差异很小,在工业规模上通过常规蒸馏进行分离是不可行的。目前,首选的技术是萃取蒸馏和真空蒸馏,在苯二胺或二硝基苯酚等阻聚剂存在下进行。然而,这种方法非常耗费能源。另一种更节能的分离策略是利用St和EB的分子、化学和几何差异,通过吸附分离方法去除,例如使用金属—有机框架(MOF)或沸石材料。吸附分离技术不需要高温,因此,只要吸附剂本身没有反应,就可以避免副反应等问题发生。然而,St和EB的分子大小非常相似(图1a),因此很难找到合适的多孔材料来分离它们。
年,柱[n]芳烃(n=5?15)作为一种新型的超分子大环第一次被报道,之后,柱[n]芳烃的主客体性质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各种超分子体系的制备,如机械互锁结构、分子机器、超分子聚合物和超分子两亲物等。黄飞鹤和AndrewI.Cooper课题组合作研究了两种不同空腔尺寸的柱芳烃,即乙基柱[5]芳烃(EtP5)和乙基柱[6]芳烃(EtP6)(图1b),用于分离St和EB。他们发现晶体和非晶EtP6都可以从St和EB的混合物中选择性捕获St。被吸附的St分子位于EtP6分子的外部孔隙中,EtP6晶体结构发生转变以适应St客体。EtP6的分离过程与使用多孔吸附材料(如MOF或沸石)的分离完全不同,后者的固有孔径和形状起决定作用。
02
本文要点
EtP5和EtP6是通过之前报道的方法合成的,将柱芳烃的St或EB溶液缓慢蒸发,分别获得了多个负载St和EB的EtP5和EtP6单晶。尽管进行了多次尝试,但没有任何方法能够生长出负载St的EtP5单晶。相比之下,EB与EtP5形成了1:1的主客体络合物(EB
EtP5;图2a,左)。对于EBEtP5主客体络合物,一个EB分子穿过EtP5的空腔,EB上的乙基和EtP5上的苯环之间发生CH····π相互作用。EtP5的五边形结构形成无限一维通道,通道中有EB分子(图2a,右图)。对于EBEtP6,一个EB分子位于空腔的中心,形成了1:1的主客体络合物(图2b,左图)。EtP6的六边形柱状结构有助于形成无限的对角线一维通道,通道中含有EB分子(图2b,右图)。StEtP6与其他结构明显不同,EtP6的空腔太小,无法容纳St客体分子(图2c,左图)。然而,EtP6的大环之间可以形成无限的外部2D通道,St分子被容纳在这些通道中(图2c,中间和右侧)。图1.主客体的化学结构
图2.主客体络合的晶体结构
仅从这三种晶体结构来看,EtP6有望从St-EB混合物中选择性捕获EB分子。为了验证这一点,进行了蒸汽吸附实验。EtP5α和EtP6α对St或EB蒸汽的吸附率均无显著差异。对于EtP5α,EB的吸附速度略快于St,而EtP6α对St和EB的吸附速度相似,主要区别在于EtP6α吸附的St和EB的量远高于EtP5α。为了监测EtP5α和EtP6α对纯St和纯EB的吸附,进行了原位PXRD研究。在吸附St或EB后,EtP5α的PXRD没有改变,表明暴露于St或EB后EtP5α的结构没有改变。由此得出结论,EtP5α并没有吸附EB或St。相比之下,吸附St或EB后EtP6α的PXRD与EtP6α不同,并且与模拟的PXRD非常一致。因此,EtP6α对St或EB的吸附触发了从EtP6α到St
EtP6或EBEtP6的晶体转变。因此,在捕获St或EB方面,EtP6比晶体EtP5更有希望。为了研究EtP6α是否能分离EB和St,进行了EtP6α的时间依赖性蒸汽吸附实验。EtP6α对St和EB的摄取率在1h内基本相同(图3a)。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对St的摄取在1h后显著增加,并在4h后迅速增加至约1mol/EtP6。在1h后,EB的吸收缓慢减少,可能是因为它被St分子取代,在结构发生转变时被迫离开大环空腔。这表明EtP6α可以选择性地从St-EB混合物中捕获St,这与最初的假设相反,即EB可能被选择性吸附。进行时间依赖性PXRD实验,以监测暴露于St-EB混合物后EtP6α的转变(图3b)。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PXRD变得与St
EtP6越来越相似,直到它完全符合StEtP6结构。与这些观察结果一致的一个假设机制如下:最初,EtP6α对St或EB的摄取率相似,并且St和EB都可以占据空的EtP6α晶体,将它们转化为两个新的晶体结构,即StEtP6和EBEtP6。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St分子扩散到EBEtP6中,并取代EB分子,结构转化成StEtP6。图3.时间依赖性蒸汽吸附实验结果
之后用EB
EtP6和StEtP6进行了随时间变化的固气吸附实验,以进一步研究客体诱导的晶体结构转变。当St-EB蒸气混合物扩散到EBEtP6中时,大环分子对St的摄取在1h内迅速增加(图4a),之后在7h达到了饱和点。随时间变化的PXRD(图4b)表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客体分子诱导的从EBEtP6到StEtP6结构转变。因此,即使EB分子完全络合到EtP6晶体中,St-EB混合物中的St分子也可以穿过这些晶体并取代EB分子。相比之下,当完全溶剂化的StEtP6暴露于St-EB的蒸汽混合物中,这些晶体保持较高的St络合,对EB分子的络合可忽略不计(图4c)。这表明St-EB混合物中的EB分子不能取代St-EB混合物中的St分子(图4d,e)。也说明了StEtP6的热力学稳定性比EBEtP6更高。为了合理化这一结论,进行了电子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以了解三种负载苯乙烯分子的EtP6结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StEtP6结构的晶格能最低。图4.随时间变化的固气吸附实验结果
作者使用EtP6作为吸附剂,从St-EB混合物中分离获得了高纯度的St分子。吸附St-EB蒸汽混合物后,将EtP6在40°C下加热30min,以去除吸附在晶体表面上的未络合的St或EB分子。之后,St分子可以从选择性形成的St
EtP6中释放出来,纯度超过99%(图5b)。为了实际应用,吸附剂必须在多次循环中表现良好,且不会发生任何降解。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St完全从溶液中移除后,所得的去溶剂化EtP6晶体是否在多次循环中仍能选择性地从St-EB混合物中捕获St分子。吸附和PXRD实验表明,非晶态EtP6经过多次循环后仍可以选择性吸附St分子。因此,EtP6可以多次循环使用,而不会失去苯乙烯选择性吸附的能力(图5c)。实际上,这种结晶途径是一个“自愈”系统:无论EtP6的起始结构如何,分离都会起作用。这与MOF不同,后者的孔隙率降低或结构转变通常是不可逆的。
图5.循环性实验结果
03
总结与展望
总之,作者研究了两种容易获得的柱[n]芳烃EtP5和EtP6对St和EB的吸附性能。研究发现,EtP6对St和EB都具有很好的吸附性,结晶或非结晶EtP6均可选择性地从St-EB混合物中捕获St。这种选择性源于客体诱导的EtP6结构变化。虽然St和EB的分离已经在MOF中实现,但这种新的分离方法提供了潜在的优势。例如,EtP6可溶,易于合成,并且比许多结晶MOF和COF具有更好的化学稳定性。虽然与MOF,EtP6的整体吸附能力相对较低,且吸收动力学相对较慢,但St可以在一个循环内实现高纯度的分离,这是非常理想的结果。
04
通讯作者简介
黄飞鹤教授
获奖荣誉:
黄飞鹤老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英国皇家化学会PolymerChemistryLectureshipAward(),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亚洲化学大会AsianRisingStar、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oftheRoyalSocietyofChemistry,FRSC)(),ThiemeChemistryJournalsAward获得者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获得者并入选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工程”()。年获VirginiaPolytechnicInstituteStateUniversity优秀博士论文奖(OutstandingDissertationAward),同年入选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
教育经历:
年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年获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学位,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和VirginiaPolytechnicInstituteStateUniversity优秀硕士论文WilliamPreston奖(WilliamPrestonAwardforMSthesis)。年获VirginiaPolytechnicInstituteStateUniversity有机与高分子化学博士学位,后在UniversityofUtah化学系PeterJ.Stang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工作。
科研工作:
年至今已在国际核心化学期刊上发表超分子化学相关SCI论文篇,包括6篇AccountsofChemicalResearch、4篇ChemicalReviews、11篇ChemicalSocietyReviews、1篇ProgressinPolymerScience、1篇NatureChemistry、3篇PNAS、54篇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15篇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12篇AdvancedMaterials、和5篇NatureCommunications。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分子聚集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奖励推荐委员会委员、非共价相互作用国际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化学会理事、浙江大学新物质创制会聚研究计划(简称“天工计划”)首席科学家。
研究方向:
超分子聚合物、超分子两亲分子、柱芳烃超分子化学、以及非多孔自适应晶体。
NEUsupra
超分子化学NEU|NEU-cfz
图文|黄飞鹤课题组、颜苗苗
排版
陈靖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