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海克斯科技”火了,同时带火的还有海天酱油。这家具有千亿市值的“酱油茅”,就这样在网络上发酵有一周了。似乎每次关于食品的讨论,都只要涉及“双标”、“添加剂”、“降低标准”“欺骗消费者”等词语出现的时候,网络上必然会有一场热闹口水仗要打。
热闹过后呢?留给消费者,留给社会,留给企业往往是一地鸡毛!消费者以为可以兼听则明,然而当网络理性争论成了喷子的情绪发泄时,一头雾水的普通民众只能简单了事,干脆放弃购买涉事相关企业商品,社会只会又多了一分对食品安全的顾虑,相关企业忙于公关应付,哪有心思扎根经营,提升品质。
真相其实很重要,但是真相有时候似乎又不是那么重要。一场口水仗的盛宴才是全民的“狂欢”,顺便还可以讨伐多方,好不痛快!
面对“双标”,消费者为何如此生气?
双标对国人来说一直是一个敏感词。
曾几何时,年代,坊间一直以来都有日本的汽车、电器等一流产品留自己,二流产品给欧美,三流产品给中国的说法。且不说这种说法是否属实,但是这个说法却可以一直流传至今。
“蒙牛供应香港的产品比大陆出现问题的几率要小得多。”首席财务官姚同山在香港新闻发布会上说的。其潜台词是发到香港的产品比内地的产品质量更好、更安全。内地网民对蒙牛此番话解读为是在“歧视内地消费者”,极大地挑衅了内地消费者的不满情绪。
此外还有巨头苹果在三包规定、问题产品召回等问题上,几乎处处双标;强生作为一个国际巨头,在婴儿洗发水被爆出含有致癌物质后,但就在该产品在国外停售时,该产品仍在中国销售。
这些双标行径,真的是令人气愤又感到遗憾。外国公司欺负中国人也就罢了,你海天一家中国企业怎么也如此双标?!把无添加的产品卖给日本人,把添加有“苯甲酸钠”的“有毒添加剂”的酱油卖给中国人?特别是对日本抱有特殊情感的中国人来说,真的是人神共愤!
如此双标,确实是可忍孰不可忍?上文提到过:真相其实很重要,但是真相有时候似乎又不是那么重要。愤怒过后,国人真的愿意静下心来了解真相吗?
“双标”是海天的原罪?
1.酱油标准的来龙去脉
这个查验的过程略有点长,逻辑线要慢慢铺开。最早的酿造酱油GB-是由石家庄珍极酿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起草的,并不是网络上传言的海天。此外,值得指出的是,酱油国标里关于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是引用标准,引用的是GB-,很明显这个食品添加剂标准早在年就由当时的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起草完成。这条信息说明,酱油里的添加剂标准并不是某个调味品企业可以随意更改的,在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标准里是有整体和细分品类的要求,不能简单看一个标准前言介绍来判断。
GB-的起草单位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年版
起草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
2.酱油标准的更新迭代
网上有一些博主,计算了酱油中防腐剂苯甲酸钠的剂量问题时谈到:目前国家批准的苯甲酸钠一般用量在1g/kg。这明显这是根据年版本的要求写的,但其实早在年就发布了新的标准要求,新标准提升到0.25g/kg。按一次性摄入25g以上会出现中毒现象计算,这意味着一个人一次性至少要喝下kg的酱油才会出现中毒。
食品添加剂标准年版
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标准年版要求
2.事实上海天酱油确实起草了一些标准,只是此标准非国标
事实上海天酱油确实起草了一些标准,只是此标准非国标。例如酿造酱油工艺技术规范,这个主管部门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是全国性行业协会,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而不是政府管理机构。所以这个标准很大程度上其意义就是用于推动行业发展的具有市场商业性质的标准,在法理上是没有强制性的,是对行业协会内企业自身的更高要求。如果海天不是国家标准的起草者,那也不存在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一说,网络键盘侠无非是故意张冠李戴或者是是而非的混淆视听来迷惑群众。
3.海天的产品是否真的存在厚此薄彼的双标?
查看了网络上流传的各类视频来看,网友是拿国外的0添加酱油,和国内使用防腐剂的酱油进行对比,两者不是同款产品,国内0添加酱油的配料表中也不含添加剂。同时,不同国家的标准不同,海天宣称的一国(地区)一标也是存在的。实际上,也有不少网友后续晒出了美国、日本等超市售卖的海天酱油的配料表,与海天国内同款酱油的配料表一致。
产品的多样化定位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商业行为,采取的市场措施,有品质较高也有品质一般的,有添加的和无添加的,但只要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就是合法合规的。
海天两次声明如何点燃消费者的情绪
本想通过两次声明来自证清白,平息事件,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似乎这种王婆卖瓜式的声明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引来更多的网络攻击。
消费者一谈食品添加剂就等于说食品不安全,谈添加剂就色变,无论企业、政府怎么解释,总是有人不愿意或者说不能理解。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这是客观事实,如果不能以理解这个道理为基础,任何的讨论都没有意义。
相比较商业行为,消费者更在乎海天的态度。在乎的是对产品的态度,和对人态度问题,不能厚此薄皮。为什么给日本提供更优品质的产品?当网络群众对一家企业扣上态度的问题帽子,基本上就否定了一切。疑邻窃斧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消费者一旦情绪上头,商家说什么都是错,特别是网络的批评很多时候针对道德、态度、思想的批判,只能等待时间去消化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