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年两院院士增选后总数为位,其中,来自央企的有位,占13.5%。
11月18日,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人当选,其中,央企有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8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2人,化学部11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地学部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0人,技术科学部13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7.4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8岁。本次增选后,中国科学院共有院士人,外籍院士人。
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领域涵盖机械与运载工程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土木工程、水利与建筑工程学、环境与轻纺工程学、农业学、医药卫生学、工程管理学,本次增选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8岁,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51岁,60岁(含)以下63位、占75%,男性78位,女性6位。本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为位,外籍院士位。
值得一提的是,年两院院士增选后总数为位,其中来自央企的有位,占13.5%。
央企年新当选的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李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于登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范瑞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江涌。
央企年新当选的1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王向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国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朱坤、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邹汝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吴剑旗、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李得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蓝羽石、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邢丽英(女)、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杨为民、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沈政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孙焕泉、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饶宏、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程杰成、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宗亮、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高宗余、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杨宏、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林鸣、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谢玉洪。
央企新晋院士是研究什么的?走过了怎样的科学历程?他们的研究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
01
范瑞祥:与火箭一起成长
范瑞祥年投身航天科研工作,先后参与长征二号F火箭等多个项目研发。年,他先后任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
范瑞祥年生于甘肃武威县(今凉州区),在武威县会馆巷小学上学,学习非常刻苦努力,以优异成绩考入百年名校武威一中,年16岁又以高分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又考研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
年,范瑞祥博士步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大门,开始从事航天领域的研发工作,先后参与长征二号F火箭等多个项目研发。年,他任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年,39岁的他成为火箭总设计师。之前他用13年的青春岁月在“铸箭”路上磨炼成长。39岁之后的他,继续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先后担任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第四任总设计师、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年,范瑞祥又主持了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的研发工作,带领研制队伍走过了立项综合论证、完成方案、初样研制及试样研制的全过程,实现了全三维数字化研制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年6月,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此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承担了天舟货运飞船等一系列发射任务。在长征七号取得成功后,范瑞祥又投身长征七号A的研制工作,成为该型火箭的总设计师。
年3月12日,长征七号A遥二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为我国中型运载火箭家族再添一位新成员。
02
杨为民:绿色化工的故事
杨为民,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我们研究院现在有很多技术推广到了海外,以前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杨为民表示,“我的理想是要把我们自主开发的绿色化工技术打造成‘一带一路’的名片。”
“绿色化工是一个世界趋势,要以开发绿色化工及先进工业催化新技术为目标,努力做精、做强,做到世界第一。”这是杨为民带领团队不断实现“从0到1”重大突破的秘诀。
年,当杨为民博士毕业跨入上海院大门的时候,就被委以重任,担任课题组组长,负责开发分子筛气相法乙苯绿色生产技术。
面对核心技术被封锁和文献资料稀缺的处境,杨为民带领的研发团队没有丝毫退缩,选择创制分子筛催化剂作为突破口,开启了自主创新的征程。
在短短5年时间里,团队就实现了催化剂的突破,所开发的催化剂在引进装置上成功替代了进口催化剂。以此为基础,经过3年的协力攻坚,杨为民团队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相法乙苯绿色生产成套技术。年,应用该技术对丹化AlCl3法乙苯装置进行改造,首次实现了气相法乙苯绿色生产技术的国产化,之后又建成了中国大陆最大的16万吨/年气相法苯和乙烯制乙苯生产装置,催化剂性能全面超过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水平(负荷提高8%,寿命提高50%),成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苯和乙烯单耗分别降低8kg/t和3kg/t,产品纯度99.8%),打破了美国公司的独家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分子筛气相法乙苯绿色生产技术的国家。
根据世界石油化工发展趋势,杨为民敏锐地判断出绿色化工将是未来的必然选择,并且一定要根据我国的资源特点开发绿色化工技术,以提高技术与产业的竞争力。
基于对分子筛催化剂的深刻认识,杨为民团队发明了多项提高分子筛催化剂活性、选择性与水热稳定性的技术,成功开发出抗水性能优异的乙苯催化剂,与企业合作突破了生物乙醇为原料的乙苯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工业化,有力地推动了乙苯绿色生产的技术进步。
杨为民团队自年起,开展新结构分子筛创制的探索研究,利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结合先进的高通量分子筛合成与表征系统,实现了分子筛材料的高效合成与筛选。历经5年共计余次的试验,先后创制出20余个以中国石化命名的SCM系列分子筛。
特别是在年5月,国际分子筛协会网站公布,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杨为民团队开发的全新结构分子筛材料SCM-14(SINOPECCompositeMaterial14),正式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授予的结构代码SOR。中国石化也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分子筛结构代码的企业,实现了我国企业界在新结构分子筛合成领域零的突破。
杨为民从事石油化工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在原料多元化乙苯绿色生产、稀乙烯资源高效增值转化和新结构分子筛创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和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
03
沈政昌:从“跟跑”到“领跑”
随着全球矿产资源禀赋愈来愈差,立方米级别超大型浮选机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成为资源大规模集约化开发的利器。西方的Outotec和FLSmidth公司,分别在年成功研制出了立方米和立方米的超大型浮选机。其高企的价格、漫长的供货周期、昂贵的配件和迟缓的服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大型绿色矿山的建设规模和进度。
面对这一情况,作为我国浮选装备研究的学科带头人,沈政昌感到了肩上的压力和责任。他知道,我国矿业的发展不能受制于人,研发超大型浮选机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和保障我国矿产供给安全的当务之急。年,沈政昌主持研发成功了当前世界上单槽容积最大的立方米超大型智能浮选机,各项技术指标和智能化程度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沈政昌还创新性地开发了宽粒级浮选技术,在全球首创了炉渣浮选设备技术,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发明了自吸浆的充气式浮选机,选矿厂的设计和设备配置发生了重要变革,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拓宽了浮选应用领域,开发了针对不同矿物的专用浮选机。“BGRIMM系列浮选机的研制与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浮选机大型化技术的形成,极大地推进了矿物资源加工领域的产业升级及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发出的新一代系列浮选装备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浮选装备强国行列,对全球浮选装备技术的发展具有持续的引领作用。开发的新一代系列大型装备使得原本被认为是“呆矿”“废矿”的矿产资源得以利用,变废为宝,增强了选矿装备的中国实力,为国内疑难矿产资源的大规模高效利用和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保障。
沈政昌系我国浮选装备学术带头人、矿冶集团首席科学家,一直从事选冶过程技术研究及工程转化,对我国浮选装备大型化、高效化、专属化,创建和完善新的浮选装备体系,对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提出了浮选过程动力学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浮选装备研究的基础理论,攻克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大型浮选装备,使我国成为全球浮选装备技术三大强国之一。
04
饶宏:从全套进口到自主化
饶宏,年2月出生,现任南方电网首席技术专家,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长期从事直流输电分析、设计和运行技术研究及应用工作。
“外方项目经理跟我说,调试马上要开始了,请你们无关的人员离场。”多年后,饶宏回忆起天广直流工程通电调试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21世纪初,国家西电东送战略拉开序幕,直流输电是最好的技术选择。然而,当时我国六个高压直流工程都是由外方总包。年,南方电网第一个直流工程——天广直流工程建成投产,工程全套引进国外产品,工程自主化率几乎为零。
在进行工程通电调试的时候,外方工程师的一句“无关人员请离场”,让现场的中方技术人员都愣住了,也让饶宏深刻意识到:“我们能花高价请外国专家到现场进行调试,也可以用钱买来所谓的‘技术转让’,但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他们给我们的东西,或许这个工程能用,下个工程就用不了。”
年,国内第一个自主设计的直流输电项目开工建设。饶宏作为成套设计技术总负责人,带领团队一点一点摸索。“当时压力真的很大,所有设计都由我们完成,出现一点差错都会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两年后,研究团队通过攻坚克难,从堆积成山的研究资料、计算草稿和试验记录中,走出了一条自主化之路,走出了直流输电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实现工程的综合自主化率达到70%,成套设计达到%。
30多年来,他始终扎根在科研技术攻关一线,从事电力系统研究、直流输电设计和重大工程建设、交直流电网运行技术研发。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个±kV高压直流输电自主化依托工程成套设计,建立了我国高压直流输电自主化成套设计体系。主持完成了世界第一个±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科研攻关和成套设计,取得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创新成果,实现了我国直流输电技术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主持交直流并联运行和直流多落点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提出的措施被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电网应对风险的科学性,效果显著。主持世界第一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促进了我国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和发展。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
05
高宗余:一生只为桥
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36年的时光,高宗余始终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设计桥梁,不断地设计建造新桥梁,他亲手或主持设计的桥梁遍布国内外江河湖海。
年,高宗余刚满26岁,就参与武汉长江二桥的设计工作,负责力学计算。长江二桥当时是亚洲第一跨,仅涉及的数据就汇总成一本多页的厚书。当时国内还没有相关的计算软件,高宗余就自己编写程序计算。上万个数据,算一遍就要10小时,高宗余硬是坚持干了半年。时隔20多年,他当时编写的“斜拉结构软件系统”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年,高宗余设计建造了福州市青州闽江大桥。该桥主跨达米,在当时全球结合梁斜拉桥中跨度位居第一。他带领团队刻苦攻关,花1年时间设计出了精确计算软件,由此获得的高精度计算为该桥节省钢材20%,节省资金多万元。从这个起点出发,他在20余年中创造了越来越多看似不可能的纪录。
年,高宗余在设计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上海东海大桥的过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桥址所处水域的海水对钢材有腐蚀性,而且1年中有天刮着6级以上大风。他提出“工厂化生产、预制箱梁、整体吊装”的新型建桥法,开了世界桥梁建设先河,大大提高了建桥效率,全长32.5公里的东海大桥不到4年就顺利建成。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是高宗余桥梁设计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上面跑汽车,下面跑火车”,公铁两用桥结构难度远大于普通公路桥。接手这座大桥设计时,高宗余在国内已是知名的桥梁设计师。守成,是无风险的做法,但他坚持在这座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上采用三索面、三主桁的方案。这一从未出现过的结构引起了业界讨论。此方案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增加一面斜拉索后,大桥结构受力复杂,计算分析困难,面临较大风险。新方案是否可行,关键是要摸清大桥新增一面斜拉索后结构受力变化。经过高宗余和团队自主开发的3D桥梁设计软件耗费半年的全过程空间仿真分析计算,得出结论:中间桁受力,跟两边桁大致相同,差别最大不超过10%。这一结论颠覆了很多人的惯性思维,大家支持了“三索面三主桁”方案。年6月,第27届国际桥梁大会授予该桥乔治·理查德森大奖。年,该桥使用的“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06
杨宏:航天梦
杨宏,载人航天工程管理和电子信息技术专家,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天和核心舱责任总设计师。
年11月,杨宏出生在吉林省通化市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航天技术人员,母亲是一位中学教师。在父母耳濡目染下,杨宏从小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且特别钟爱船模、航模。小时候的杨宏最大的心愿一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二就是成为一名飞船设计师。
年杨宏毕业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论专业,分配到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开始圆他工程师的梦。年他以优异成绩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同年起开始新型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圆了他的航天梦!年杨宏进入中国载人飞船总体室开始了飞船总体设计工作。
年,年仅29岁的杨宏,凭着搞返回式卫星的工程经验,结合飞船自身的需求和各分系统的实际,开始了船载计算机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工作。飞船刚刚起步的时候,谁都没干过,谁也不会干。作为载人航天队伍的一员,面对着大量的新型研制项目,杨宏笑称他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天,多台设备在大厅摊开,准备用电缆连接起来。杨宏做起了“女红”一样精细的工作,要制定出八万多电缆连接点的对应表,且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错。如果正负级接反了,全部设备就可能被烧毁;如果多台设备联调不通,就意味着飞船的设计方案不能通过。杨宏深感肩负担子的沉重。杨宏以坚强的毅力赶走了这只“拦路虎”。他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暂时解决不了,先搁置起来,等弄明白了再进行批处理。就这样,他们将一个个设备像搭积木一样搭了起来。此时的杨宏已是好几周没有离开试验场地了,睡觉几乎成了他的享受。
为了提高飞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任何一件产品都不能带隐患上船。“将质量控制重心前移”,这是研制人员采取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一次,飞船的温度继电器在上海出了问题,杨宏一定要亲临排除故障的现场。厂家远在贵州遵义的一个大山里,他当晚7点多从北京乘车,下火车后又坐汽车多公里的盘山路,随后又步行了17公里的山路才到了厂家。刚下车,来不及赶走旅途的疲惫,他就赶到第一现场。经查明,原来是清洗工艺不好,接触点有残留酒精。要知道这样会导致通电后打火炭化,绝缘下降。由于他的准确定位,不到24个小时便解决了问题返回北京,而在这期间他只睡了4个小时。
人生就是行动,人生就是拼搏!四十刚出头的杨宏参加了我国载人飞船13年进程中的全部方案设计工作;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进展;主持了“神舟一号”“神舟三号”的总体工作和“神舟四号”在轨7天飞行试验;参与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全部研制、试验和发射工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