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木须
当看着酱油和料酒被工业调味品一步步侵蚀后,作为厨子,心里憋屈又无奈。
最近换了个住的地方,去楼下商店买醋的时候,发生了件有意思的小故事。
我在一排包装精美的货架上,选了一壶只有5块钱的白醋。
刚要转身离开,旁边一个老太太低声跟我说。
“小伙子,别光图便宜,这么便宜的醋,可不敢吃呀!”
我迟疑了下,反应过来以后回答。
“大娘,我买这醋不是吃的,刷锅用的。”
老太太听了以后,表情略微放松了下,然后无奈的摇着头走开了。
回家后,把这件事儿跟我老婆说了下,我老婆听了呵呵笑个不停。
就是不知道,如果醋能听懂我们的对话,他该有多心酸。
发酵集团被工业调味品一步步蚕食之下,这最后一片净土,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能守多久了吧。
作为人类驯服霉菌后的伟大产物之一,醋在中国人的厨房里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在中国人的味蕾基因中,更有无可替代的位置。
但作为发酵集团的三大主将之一,醋的位置略微尴尬了一些。
没有豪情万丈的酒那么多追随者,也不像浓郁添香的酱油另万人空巷追捧。
醋老三却是最像古老的东方人,低调内敛。
因为发酵阶段有酒精发酵,所以有酒的醇和香,因为主料的丰富和菌群的多样,他也兼具酱油的鲜和甜。
不过,这些都藏在他鲜明的外表之下。
因为他酸,而且酸的有些尖锐。
有据可依的历史追溯上,《周礼》中已经有了醋的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商业量产的制醋作坊了。
只不过那时候,工艺还差了些,所以醋在古代有过一段“苦酒”这样的坏名声。
技术嘛,总是靠一代代人去提升的。尤其是主料并不丰富的古代,粮食都不够吃,酿醋的选材难免就是麸皮呀,谷糠之类了。
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不高的主料,酿造出来的醋,终究甜鲜味会差许多。
再者说,驯服霉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菌群种类,发酵环境,地域气候都是变量,只能靠经验去摸索着调整。
好在,我们有的是时间,到了元朝时期,我们这片大陆上的酿醋工艺达到了巅峰。
传统的固态发酵法,基本成型。
制曲工艺的成熟,菌群数量的增加,发酵步骤逐一完善后,醋的本味终于呈现给了大众。
“鲜,甜,醇,香”,甚至发现他的本味“酸”也没有那么尖锐,而是绵软柔和。
醋的成长,有点像我小时候的邻家小妹,初识鼻涕邋遢歪歪扭扭,没想到长大后出落的婷婷玉立,落落大方。
番茄香醋
前几天写了一篇“吃饺子,要不要蘸醋?”的文章,老实说,在学厨之前,跟醋相关的事儿,我真的只能想到吃饺子。
但是完成从食客到厨子的转变后,才终于发现,醋的低调是超乎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的。
他在幕后做了太多不起眼但分量很重的工作,驯服辣的燥,带走荤的腥,撑起糖的甜。
也或许是因为商人不懂厨艺的关系,在工业调味品进军烹饪界的时候,醋才幸运的躲过一劫。
味精被搞坏名声以后,换了个马甲调和到酱油里,被拆分为调味用的生抽和调色用的老抽。
给味精辅佐几味跋扈的香料,调配到劣质黄酒里,有了现在不三不四的料酒。
醋熘鸡块
其实,醋已经开始被渗透了,您留神下自家厨房里醋的配料表,看看能不能找到“酵母提取物”,“谷氨酸钠”,“焦糖色”,“三氯焦糖”,“苯甲酸钠”这些词语吧。
他们能增鲜,提色,防腐。按理说,醋酸本就具有一定的消毒杀菌的功效,为何还要添加防腐剂这样多此一举呢?
其中猫腻,很易体会吧……
某品牌食醋配料表
好消息是,目前来说,大部分与传统工艺挂钩的产品,质量还是有保证的。
食醋的执行标准是GB/T,不过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在超市采购醋的时候还会发现执行标准是GB/T的山西老陈醋和GB/T的镇江香醋。
这两个标准的名称分别是“地理标志产品,山西老陈醋”和“地理标志产品,镇江香醋”。
很奇怪吧,难道是国标给他们二位开小灶了?
与其这么想,不如认为是在保护他们吧。
在标准里,对他们的感官特征和理化指标都有了更严格的要求,甚至规定了地理范围。
这样严格的要求,让投机倒把的人无缝可叮了。
换句话说,在选购老陈醋和镇江香醋的时候,只要看准执行标准之后,闭着眼买就是了。
GB/T对产品的感官特征和理化指标,要求更加“严格”
当然了,睁着眼可能会买到更好一点的。
就像酱油用氨基酸态氮含量来区分等级一样,醋则用总酸含量来区分等级,总酸含量越高,品质相对越高。
最低标准,不能低于3.5g/ml,陈酿越久,总酸含量越高,酸味和醇香更浓郁。
不过,作为厨子来说,醋并不是越酸越好,要分场合和个人口味而定。
国标GB/T中对总酸含量的要求
前文提到过,传统的酿醋工艺,大多是固态发酵法,食醋在酒精发酵后,在酒糟里再加入麸皮,谷糠后进行醋酸发酵,醋酸发酵过程中菌群处在固态醋醅中,需要淋醋的步骤,让醋成为液体。
液态发酵法,更多应用在特殊原材料酿醋工艺上,像是水果,糖稀,为原料,酒精发酵完直接以液态进行醋酸发酵,成品会因为原料的不同,具有一些原料特殊的味道和香气。
只不过,有些聪明的商人,利用这种方法,直接使用酒精或者糖稀发酵,出产快,却只有酸味。
为了混淆视听,调入糖,香料和酒精,增加了甜,醇和香味。
像是常用的白醋,最简单的工艺就是用酒精,进行液态发酵。
虽然附加香味没有那么浓郁,但更适宜在特殊场合使用。
由于酸味稳定,而且没有颜色,对不需要着色的菜品才说,是最佳的选择。
在防止莲藕,牛蒡等白色食材因为氧化发黑的时候,白醋简直是救世主般的存在。
结合前面的介绍,总结下选购食醋的方法吧。
01陈醋
陈醋的特点是浓厚,浓香,适合烹饪中使用。
执行标准:选国标GB/T的固态发酵法,传统的固态发酵法,会产生更浓郁的复合香气。
如果买山西老陈醋,找GB/T,敢标这个的,不会错。
酸度:陈酿越久,则酸度越高,优质陈醋一般在6度以上,也就是总酸大于6g/ml。
某些品牌的高端产品,已经有9度的了。
配料表:这个时候,并不是配料表越短越好,酿醋因为和酿酒,酿酱油工艺不同,尤其是陈醋,主料丰富一点并无关系。
而且会出现麸皮,谷糠之类的下脚料,如果是挑选酱油的时候,出现这两位的尽量不选,但是买醋的时候,就避不开了。
固态发酵法中,在醋酸发酵之前需要加入这二位,形成固态发酵的根基才行。
主料上,北方的高粱,南方的糯米都是一款好醋的基础。
如果出现一些“谷氨酸钠”,“三氯焦糖”一类违和感十足的词语时,尽量就避开吧。
在这里有一个配料算是特例,“香辛料”,尤其是山西老陈醋,很多产品中都会添加。
GB/T中的引用标准中出现了八角和花椒的国标
从标准中发现,一般是“花椒”,“八角”这类的家常香料居多。
还有一个秘诀,就是保质期。
醋酸浓度越高,保质期就越长,自然发酵陈酿的好醋,会比添加工业调味品得到的半吊子,在质保期上之前长2到3年。
02香醋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把香醋大夸特夸了一回,纯粹是笔者的个人爱好。
鲜,甜,香,酸这四个醋基本特质,香醋都比较均衡,唯独醇厚差了陈醋一些,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在厨房里大放异彩。
甚至,还赖在咱们国家的顶级厨房几十年,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醋,都是国宴用醋。
在烹饪酸甜,咸鲜,甜鲜口味的菜品时,香醋大有可为。
国宴经典菜--松鼠桂鱼
执行标准:仍旧是国标GB/T固态发酵法,就不再继续啰嗦凑字数了。
跟山西老陈醋一样,镇江香醋也有他自有的执行标准GB/T。
配料表:优质的香醋,会用到糯米,为了照顾调味也会添加白沙糖。
糯米在我国南方出产的发酵产品中,一直是优质的代名词。
黄酒里的顶级产品,花雕酒也是用糯米为原材料。
作为一个北方吃馒头长大的旱鸭子,我真的不太清楚用糯米和普通大米酿造的区别有多大,懂行的南方朋友,麻烦评论区告诉我一下哈。
当然了,还是老规矩,配料表里,出现咱们不认识的化学科技时,PASS掉就好了。
经典中国菜--醋溜土豆丝
酸度:为了让酸味不那么夺目,在选购香醋的时候,可以选择酸度相对低一点的。
我个人的爱好是选4度到5度的产品,尤其是用作点蘸的时候,酸度太高反而适得其反。
调制凉菜的时候,可以把酸度适当提高一些,如果酸度太低,放了一大半醋进去,一道菜半盘子醋汤子,那还有啥就餐体验呢。
03白醋
白醋算是食醋中的特招生吧,醋酸稳定,且不会给食材着色是他最大的技术特点。
白醋都是液态发酵法,好一点的用糯米,大米发酵。
一般点的用大米,白砂糖,酒精发酵。
最普通的,直接用水和食用酒精发酵。
既然用到白醋,就是用他的酸,那选择性价比高的一般产品就可以,不需要太高端的溢价产品。
老实说,因为做厨子,我接触的食醋品种和品牌可能比家庭大厨们多些。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跑到超市偷摸研究了下大部分产品的食醋。
得出了一些结论,目前为止,食醋还应该算得上调味品里的一片净土,大部分品牌里不会有添加剂,这一点还是值得欣慰的,我们大家选购起来还容易一些。
后面会写用醋烹饪的技巧了,大概就是本文里提到的“驯服辣的燥”,“带走荤的腥”,“撑起糖的甜”,还有“托住菜的鲜”以及“填满菜的香”这类装逼的排比主题吧。
又到了那句俗套的收尾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