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界面论坛

4月与你相约宁波

01

《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杨序纲,吴琪琳著

内容介绍

本书在《复合材料界面》(化学工业出版社,年出版)一书基础上进行编写,沿用了原本的结构和框架,增补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对某些内容则做了删节,篇幅增加约50%。为了与全书内容更为贴切,将书名确定为“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

本书全面阐述了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界面的基本概念、界面在复合材料增强和增韧中的作用、界面的微观结构及其表征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涉及界面微观力学,阐述了几种重要复合材料在外负载下的界面行为,包括传统实验方法和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拉曼光谱方法的详尽技术、数据处理程序和终结果。

本书可作为从事复合材料研究或生产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用书。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第一章界面的形成和界面的作用

1.1界面和界相

1.2界面的形成机理

1.2.1物理结合

1.2.2化学结合

1.3界面的作用

1.4增强机制

1.4.1理论预测

1.4.2实验研究

1.5增韧机制

1.5.1脱结合和拉出

1.5.2裂纹转向

1.5.3裂纹钉扎

1.5.4裂纹搭桥

1.5.5微开裂和塑性区分支

1.5.6裂纹尖端钝化

1.5.7增韧机制的表征

1.6界面设计

1.6.1基体改性

1.6.2增强体表面改性

参考文献

第2章复合材料界面的微观结构

2.1概述

2.2界面断裂面的SEM表征

2.2.1二次电子成像衬度机理

2.2.2试样准备

2.2.3界面断裂面的形貌结构

2.3界面微观结构的TEM表征

2.3.1透射电子成像的衬度机理

2.3.2选区电子衍射

2.3.3试样准备

2.3.4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

2.3.5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

2.3.6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

2.4界面微观结构的AFM表征0

2.4.1基本原理

2.4.2操作模式和成像模式

2.4.3试样准备和图像伪迹

2.4.4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

2.4.5聚合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

2.4.6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

2.4.7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

2.5界面微观结构的拉曼光谱表征

2.5.1界面碳晶粒的大小和有序度

2.5.2界面组成物的形成

2.5.3界面组成物的分布

2.6界面的成分分析

2.6.1特征X射线和荧光X射线分析

2.6.2背散射电子分析

2.6.3俄歇电子分析

2.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复合材料界面微观力学的传统实验方法

3.1概述

3.2单纤维拉出试验

3.2.1试验装置和试样制备

3.2.2数据分析和处理

3.3微滴包埋拉出试验

3.3.1试验装置和试样制备

3.3.2数据分析和处理

3.3.3适用范围

3.4单纤维断裂试验

3.4.1试样制备和试验装置

3.4.2数据分析和处理

3.4.3适用范围

3.5纤维压出试验

3.5.1数据处理

3.5.2适用范围

3.6弯曲试验、剪切试验和Broutman试验

3.6.1横向弯曲试验

3.6.2层间剪切试验

3.6.3Broutman试验

3.7传统试验方法的缺陷

参考文献

第4章界面研究的拉曼光谱术和荧光光谱术

4.1概述

4.2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

4.2.1拉曼效应和拉曼光谱

4.2.2拉曼峰特性与材料微观结构的关系

4.2.3荧光的发射和荧光光谱

4.3纤维应变对拉曼峰频移的影响

4.3.1压力和温度对拉曼峰参数的影响

4.3.2拉曼峰频移与纤维应变的关系

4.4荧光峰波数与应力的关系

4.4.1荧光光谱的压谱效应

4.4.2单晶氧化铝的压谱系数及其测定

4.4.3多晶氧化铝纤维荧光峰波数与应变的关系

4.4.4玻璃纤维荧光峰波长与应变/应力的关系

4.5显微拉曼光谱术1

4.5.1拉曼光谱仪1

4.5.2显微系统

4.5.3试样准备和安置

4.6近场光学拉曼显微术

4.7拉曼力学传感器

4.7.1碳纳米管拉曼力学传感器

4.7.2二乙炔-聚氨酯共聚物拉曼力学传感器

4.7.3石墨烯拉曼力学传感器

4.8弯曲试验

4.8.1四点弯曲

4.8.2三点弯曲

4.8.3悬臂梁弯曲

参考文献

第5章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5.1碳纤维表面的微观结构

5.2碳纤维形变微观力学

5.3碳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

5.3.1热固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5.3.2热塑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5.4C/C复合材料的界面

5.5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力集中

5.5.1应力集中和应力集中因子

5.5.2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应力集中

5.6裂缝与纤维相互作用引起的界面行为

5.6.1纤维搭桥技术

5.6.2搭桥纤维与裂缝的交互微观力学

5.7变温拉曼光谱术

5.7.1碳材料的变温拉曼研究

5.7.2树脂基体的热运动

5.7.3复合材料内部的微观应力变化

参考文献

第6章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

6.1概述

6.2碳纳米管形变行为的拉曼光谱响应

6.3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和应力传递

6.3.1界面应力传递

6.3.2界面结合物理

6.3.3界面结合化学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能

参考文献

第7章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

7.1概述

7.2石墨烯的拉曼峰行为对应变的响应

7.2.1实验方法

7.2.2峰频移与应变的函数关系

7.3界面应力传递

7.3.1Cox模型剪切-滞后理论的有效性

7.3.2应变分布和界面剪切应力

7.3.3佳石墨烯尺寸

7.3.4应变图

7.3.5压缩负载下的界面应力传递

7.3.6佳石墨烯片层数

7.4聚二硅氧烷(PDMS)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应力传递

7.5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应力传递

参考文献

第8章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8.1概述

8.2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应力

8.2.1间接测量法

8.2.2直接测量法

8.3界面附近基体的应力场

8.4纤维断裂引起的应力集中

8.5光学纤维内芯/外壳界面的应力场

参考文献

第9章陶瓷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9.1概述

9.2陶瓷纤维的表面处理

9.2.1涂层材料和涂覆技术

9.2.2碳化硅纤维的表面涂层

9.2.3氧化铝纤维的表面涂层

9.3陶瓷纤维的形变微观力学

9.3.1碳化硅纤维和碳化硅单丝

9.3.2应变氧化铝纤维的拉曼光谱行为

9.3.3应变氧化铝纤维的荧光光谱行为

9.4碳化硅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

9.4.1碳化硅纤维/玻璃复合材料

9.4.2压缩负载下SiC/SiC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

9.4.3纤维搭桥

9.5氧化铝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

9.5.1氧化铝纤维/玻璃复合材料

9.5.2氧化铝纤维/金属复合材料

9.5.3纤维的径向应力

9.5.4纤维间的相互作用

9.6陶瓷纤维复合材料的热残余应力

9.6.1理论预测

9.6.2实验测定

参考文献

0章高性能聚合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0.1高性能聚合物纤维的形变3

10.1.1芳香族纤维和PBO纤维的分子形变3

10.1.2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分子形变

10.1.3分子形变和晶体形变

10.2界面剪切应力

10.2.1概述

10.2.2芳香族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10.2.3PBO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10.2.4PE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10.3纤维表面改性对界面行为的作用

10.3.1PPTA纤维表面的化学改性

10.3.2PE纤维的等离子体处理

10.4裂缝与纤维相互作用引起的界面行为

参考文献

作者:杨序纲,吴琪琳著

定价:元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年04月01日

页数:页

02

《先进复合材料界面技术》张宝艳著

内容介绍

界面是决定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是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先进复合材料界面技术/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丛书》首先对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成与作用,复合材料的组元特性,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结构及其表征、界面结构与界面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等进行了介绍,随后,对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和改进进行了论述。

《先进复合材料界面技术/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丛书》可供从事复合材料研究或生产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第1章概述1.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成1.1.1界面和界面相1.1.2界面形成与作用机理1.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与性能1.2.1界面相区主要物理性能分析1.2.2界面强度表征分析1.3复合材料界面的作用与改进1.3.1界面性能与复合材料性能的相关性1.3.2界面性能的改进参考文献第2章复合材料的组元特性2.1纤维2.1.1纤维表面特性分析方法2.1.2纤维的表面性质2.1.3纤维表面处理及其对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2.2树脂基体2.2.1树脂的物理特性2.2.2树脂的化学特性2.2.3树脂基体的改性参考文献第3章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3.1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物理作用3.1.1浸润作用3.1.2黏结作用3.2纤维与树脂之间的化学作用3.2.1纤维与上浆剂之间的化学作用3.2.2上浆剂与树脂之间的化学作用3.3上浆剂对界面黏结作用的影响参考文献第4章复合材料界面的表征分析4.1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概述4.1.1物理特性4.1.2化学特性4.1.3力学性能4.2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表征分析4.2.1界面形态与成分的表征分析4.2.2界面力学性能测试分析4.2.3用于界面分析的宏观测试方法参考文献第5章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与复合材料性能的关系5.1复合材料界面载荷传递的模拟计算方法5.1.1纤维/基体的剪滞模型5.1.2代表性体积元数值模拟5.2界面与复合材料宏观性能关联5.2.1纵向拉伸性能5.2.2横向拉伸性能5.2.3横向压缩性能参考文献第6章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与改进6.1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模拟6.1.1复合材料界面相区形成过程模拟6.1.2复合材料微结构性能模拟与分析6.2复合材料界面的改进6.2.1树脂基体改性及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6.2.2纤维表面处理及对复合材料关键性能的影响6.2.3复合材料界面相主要性能控制探讨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张宝艳著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丛书名: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丛书

出版时间:7-07-01

页数:页

03

《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空间损伤与界面改性》

陈平,于祺著

内容介绍

本书共11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碳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空间环境下的损伤与机理、高性能纤维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与复合材料界面调控技术。首先对碳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真空热循环、质子与电子辐照环境下性能演化及其损伤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然后重点阐述高性能连续纤维(包括:T碳纤维、PBO纤维和碳纤维混杂PBO纤维)经射频(ICP)和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处理前后,纤维表面状态、表面组成、表面形貌、浸润性能的变化规律以及经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关系及变化规律、复合材料界面黏结和破坏机理。最后对纤维表面时效性及其对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关系也进行了论述。

本书可供从事先进复合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工作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第1章绪论11.1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简史11.2双马树脂的研究进展31.2.1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原理31.2.2双马来酰亚胺的结构与性能61.2.3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及其应用61.3高性能纤维的结构与性能71.3.1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71.3.2聚对亚苯基苯并双唑纤维的结构与性能.4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5纤维表面改性处理方法研究进展.5.1纤维表面改性方法概况.5.2纤维表面等离子体改性.6空间环境对碳纤维/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6.1空间环境因素概述.6.2空间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27参考文献31第2章实验材料与结构性能表征方法.1实验原材料及实验仪器.1.1实验原材料.1.2实验仪器.2纤维表面等离子体处理.2.1碳纤维表面处理.2.2PBO纤维表面等离子体处理.3复合材料的制备.4空间环境模拟试验.4.1真空热循环试验.4.2质子辐照试验.4.3电子辐照试验.5结构性能表征方法.5.1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5.2纤维的表面形貌分析.5.3动态接触角分析.5.4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5.5复合材料破坏形貌分析.5.6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5.7傅里叶变换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分析.5.8热失重分析.5.9动态力学分析.5.10热膨胀分析.5.11质损率测试.5.12复合材料的热应力分析54参考文献56第3章真空热循环对碳纤维/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及热应力模拟.1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1.1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1.2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1.3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线膨胀行为的影响.2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质损率的影响.3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4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4.1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横向拉伸强度的影响.4.2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4.3真空热循环对CF/BMI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5真空热循环过程中CF/BMI复合材料的热应力模拟.5.1CF/BMI复合材料的有限元分析模型.5.2CF/BMI复合材料热应力的分布规律.5.3CF/BMI复合材料的潜在破坏区域分析.5.4CF/BMI复合材料热应力的重新分布87参考文献91第4章质子辐照对碳纤维/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1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1.1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官能团的影响.1.2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1.3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1.2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4.2.1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1.2.2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3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3.1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3.2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4.4质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质损率的影响参考文献第5章电子辐照对碳纤维/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1.1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5.1.1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5.1.2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官能团的影响.1.3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5.2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1.2.1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1.2.2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3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5.3.1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5.3.2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4电子辐照对CF/BMI复合材料质损率的影响参考文献第6章氧气ICP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6.1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6.1.1氧气等离子体放电功率对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6.1.2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1.3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2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1.2.1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6.2.2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6.2.3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3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3.1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6.3.2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6.3.3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4氧气等离子体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改性机理探讨参考文献第7章氩气ICP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1氩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1.1氩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7.1.2氩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1.3氩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7.2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2.1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2.2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7.2.3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3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PBO/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3.1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3.2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7.3.3氩气等离子体处理气压对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7.4氩气等离子体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改性机理探讨参考文献第8章氧/氩混合气体ICP等离子体处理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8.1氧/氩混合气体等离子体的气体组分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8.1.1氧/氩混合等离子体的气体组成对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1.2氧/氩混合等离子体的气体组成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2氧/氩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2.1氧/氩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8.2.2氧/氩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8.3氧/氩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3.1氩/氧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3.2氧/氩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4氧/氩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改性机理探讨8.5PBO/BMI复合材料层间断裂机理、耐湿热性质及等离子体改性退化现象.5.1等离子体处理对复合材料层间断裂形貌的影响及界面增强机理探讨.5.2等离子体处理对PBO/BMI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的影响8.5.3等离子体处理后PBO纤维表面退化现象参考文献第9章空气DBD等离子体处理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2.1空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2.1.1空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2.1.2空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2.1.3空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2.1.4空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2.1.5空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的影响2.2空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2.1空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9.2.2空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2.3空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2.4空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纤维表面浸润性的影响9.2.5空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的影响参考文献第10章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23.1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23.1.1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1.2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1.3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1.4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的影响24.2氧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24.2.1氧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24.2.2氧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24.2.3氧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纤维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2.4氧气DBD等离子体功率密度对PBO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的影响参考文献

第11章碳/PBO混杂纤维增强BMI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11.1空气射频等离子体对CF/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25.1.1空气射频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CF/BMI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1.2空气射频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CF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11.1.3空气射频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CF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11.1.4空气射频等离子体对CF/BMI复合材料断面形貌的影响.2碳/PBO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界面黏结性能的研究11.2.1碳/PBO混杂纤维增强BMI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11.2.2等离子体对碳/PBO混杂纤维增强BMI树脂基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11.3等离子体处理PBO纤维的时效性及PBO/BMI复合材料的断裂模式、吸水率测试26.3.1空气、氧气DBD等离子体处理后PBO纤维表面时效性研究26.3.2PBO/BMI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及断裂模式分析.3.3PBO/BMI复合材料吸水率的研究参考文献

作者:陈平,于祺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7-01-01

页码:页

04

《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及纤维表面改性》

陈平,陈辉著

内容介绍

本书介绍了连续纤维增强含二氮杂萘结构可溶性聚芳醚砜酮(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溶剂选择原则、预浸料的制备和复合材料的模压制备工艺。对纤维增强可溶性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残余热应力的产生、分布规律及其潜在的破坏区域进行了分析讨论。重点阐述高性能纤维(包括T碳纤维、Twaron与Aroms芳纶纤维及PBO纤维)经射频冷等离子体(ICP)改性处理后,纤维表面状态、表面组成、表面相貌、浸润性能的变化规律以及经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纤维增强可溶性   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复合材料界面黏结及破坏机理。后对纤维表面时效性及其对纤维增强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对PBO纤维等离子体接枝改性及其对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初探。

本书可供从事先进复合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研究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前言1绪论1.1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简史1.2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1.2.1热塑性树脂基体的研究进展1.2.2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研究进展1.3高性能纤维的结构与性能1.3.1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1.3.2芳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1.3.3PBO纤维的结构与性能1.4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1.5纤维表面改性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1.5.1纤维表面改性方法概况1.5.2纤维表面等离子体改性方法1.6复合材料热应力分析表征方法研究进展参考文献2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2.1实验原材料及实验仪器2.1.1实验原材料2.1.2实验仪器2.2纤维表面等离子体处理2.2.1碳纤维表面等离子体处理2.2.2芳纶纤维表面等离子体处理2.2.3PBO纤维表面等离子体处理2.3复合材料的制备2.4等离子体处理时效性分析2.5实验方法2.5.1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2.5.2纤维的表面形貌分析2.5.3动态接触角分析2.5.4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2.5.5复合材料破坏形貌分析2.5.6纤维的红外光谱分析2.5.7树脂基体性能的动态力学分析2.5.8复合材料的热应力分析参考文献3CF/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与热应力分析3.1溶剂的选择3.2预浸料的制备工艺3.3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3.3.1预浸料内的温度场的数值分析3.3.2复合材料成型压力及成型时间的选择3.4复合材料的残余热应力分析3.4.1有限元分析模型3.4.2基体树脂性能的分析3.4.3材料的屈服准则3.5复合材料内残余热应力的分布规律3.5.1复合材料轴向、径向、环向残余热应力的分布规律3.5.2纤维表面残余热应力的分布规律3.5.3复合材料自由端及内部区域残余热应力的分布3.5.4复合材料潜在的破坏区域分析3.6降温速率对复合材料内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参考文献4空间温度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热应力模拟4.1复合材料的数值仿真模型4.2空间环境温度场4.3升温过程复合材料的热应力分析4.3.1CF/PPESK复合材料的自由端及内部区域的热应力分布规律4.3.2CF/PPESK复合材料内的缺陷区域对热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4.3.3CF/PPESK复合材料与热固性复合材料热应力分布规律的比较4.4降温过程复合材料的热应力分析4.4.1CF/PPESK复合材料的自由端及内部区域的热应力分布规律4.4.2CF/PPESK复合材料内缺陷区域对热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4.4.3CF/PPESK复合材料与热固性复合材料热应力分布规律的比较,参考文献5碳纤维的表面性能及CF/PPESK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5.1碳纤维原纤表面的XPS分析5.2空气冷等离子体处理对碳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5.3等离子体处理对碳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5.4等离子体处理对碳纤维浸润性能的影响5.5等离子体处理对CF/PPESK复合材料界面ILSS的影响5.6碳纤维/PPESK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5.7碳纤维/PPESK复合材料的界面破坏机理分析5.8碳纤维/PPESK复合材料的界面黏结机理分析参考文献6Twaron纤维的表面性能及Twaron/PPESK复合材料界面性能6.1等离子体处理对Twaron纤维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6.2等离子体处理对Twaron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6.3等离子体处理对Twaron纤维表面浸润性能的影响6.4等离子体处理对Twaron/PPESK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6.5Twaron/PPESK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机理分析6.6Twaron/PPESK复合材料界面破坏机理分析参考文献7Aroms纤维的表面性能及Aroms/PPESK复合材料界面性能7.1等离子体改性处理时间对Armos纤维表面状态的影响7.1.1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Armos纤维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7.1.2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Armos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7.1.3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Armos纤维表面浸润性能的影响7.2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Armos纤维表面状态的影响7.2.1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Armos纤维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7.2.2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Armos纤维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7.2.3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Armos纤维表面浸润性能的影响7.3等离子体处理对Armos/PPESK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7.4Armos/PPESK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分析7.5Armos/PPESK复合材料界面黏结与破坏机理分析参考文献8PBO纤维的表面性能及PBO/PPESK复合材料界面性能8.1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状态的影响8.1.1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8.1.2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8.1.3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自由能的影响8.2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PPESK复合材料界面的影响8.2.1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PPESK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8.2.2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BO/PPESK复合材料断面形貌的影响8.3氧气等离子体放电气压对PBO纤维表面状态的影响8.3.1氧气等离子体放电气压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8.3.2氧气等离子体放电气压对PBO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8.3.3氧气等离子体放电气压对PBO纤维表面自由能的影响8.4氧气等离子体放电气压对PBO/PPESK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8.4.1氧气等离子体放电气压对PBO/PPESK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8.4.2氧气等离子体放电气压对PBO/PPESK复合材料断面形貌的影响8.5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纤维表面状态的影响8.5.1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8.5.2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8.S.3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纤维表面自由能的影响8.6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PPESK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8.6.1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PPESK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8.6.2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PBO/PPESK复合材料断面形貌的影响参考文献9有机纤维表面时效性分析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9.1Twaron纤维表面时效性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9.1.1Twaron纤维表面化学组成时效性分析9.1.2Twaron纤维表面形貌时效性分析9.1.3Twaron纤维表面浸润性能时效性分析9.1.4Twaron纤维表面时效性对其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9.2Aroms纤维表面时效性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9.2.1Armos纤维表面化学组成时效性分析9.2.2Ails纤维表面形貌时效性分析9.2.3Armos纤维表面浸润性时效性分析9.2.4Armos纤维表面时效性对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影响9.2.5A1TS纤维表面时效性对其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的影响9.3PBO纤维表面时效性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9.3.1PBO纤维表面化学组成时效性分析9.3.2PBO纤维表面形貌时效性分析9.3.3PBO纤维表面浸润性能时效性分析9.3.4PBO纤维表面时效性对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及断面形貌的影响参考文献10PBO纤维等离子接枝环氧树脂改性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10.1PBO纤维表面等离子体接枝环氧树脂改性处理工艺10.2氧气等离子体接枝环氧树脂改性后PBO纤维表面化学组成变化10.3氧气等离子体接枝环氧树脂改性后PBO纤维浸润性能的变化10.4氧气等离子体接枝环氧树脂改性对PBO/PPESK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10.5氧气等离子体接枝环氧树脂改性对PBO/PPESK断口形貌的影响10.6氧气等离子体接枝环氧树脂改性对PBO/PPESK耐湿热性能的影响参考文献

作者:陈平,陈辉著

出版日期:-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05

《重氮反应修饰碳纤维表面及其复合材料

界面性能研究》王宇威著

内容介绍

作者在参阅大量靠前外文献和专利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几年来碳纤维表面改性研究工作的成果,全面介绍和论述了借助灵活的重氮反应,在不损伤碳纤维本体强度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以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为目标,设计制备出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的制备工艺和方法、微观结构和性能及增强机制。为设计、开发新型高性能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揭示材料界面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优化材料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指导。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碳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1.3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的研究进展1.4重氮接枝技术1.5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材料及实验方法2.1实验材料及设备2.2碳纤维表面改性方法2.3碳纤维本体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表征第3章碳纤维接枝苯甲酸基团结构与性能研究3.1引言3.2苯甲酸接枝碳纤维表面化学组成分析3.3苯甲酸接枝碳纤维表面形貌分析3.4苯甲酸接枝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分析3.5苯甲酸接枝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分析3.6苯甲酸接枝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增强机制分析3.7本章小结第4章碳纤维接枝苯胺基团结构与性能研究4.1引言4.2苯胺接枝碳纤维表面化学组成分析4.3苯胺接枝碳纤维表面形貌分析4.4苯胺接枝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分析4.5苯胺接枝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分析4.6苯胺接枝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增强机制分析4.7本章小结第5章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5.1引言5.2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表面化学组成分析5.3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表面形貌分析5.4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单丝拉伸强度分析5.5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分析5.6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增强机制分析5.7三种界面相的增强效果比较分析5.8本章小结结论参考文献附录

作者:王宇威著

定价:24元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

出版时间:9-01-01

页数:页

06

《玻璃钢制品原料及界面设计》

吴玉莲,黄雪艳,方芳著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介绍了玻璃钢理化性能、材料的分类、属性及特点、简单成型方法、制备技术、产品的用途、玻璃钢制品可设计性与实现玻璃钢设计制造过程—体化工艺以及国内外玻璃钢工业发展概况;玻璃钢当前使用的、工业化生产的原材料选用及设计,主要包括增强材料(玻璃纤维、碳纤维系列),基体树脂(热固性和热塑性),辅助材料(包括填料与助剂,主要是树脂的填料、固化剂和促进剂、引发剂、交联剂、防老剂、阻燃剂、偶联剂、脱模剂以及其他助剂等),重点介绍了这些原材料的制法、物化性能、特性、选用及设计;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和优化设计包括玻璃钢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的概述、表面、界面性质的表征、力学和结构设计基础、性能设计及玻璃钢复合材料基础与理论设计。

本书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可供从事玻璃钢生产加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制作工技能鉴定培训以及具体操作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玻璃钢生产企业的相关人员辅助参考,还可作为高等院校塑料工艺、玻璃钢制品专业学生论文研究与教学参考用书。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第一章玻璃钢界面及其原料性质/1第一节玻璃纤维1一、材料定义1二、分子结构2三、化学性质2四、安全性3五、原料及应用特点3六、玻璃纤维主要成分3七、玻璃纤维生产方法3八、玻璃纤维主要原料4九、高碱玻璃纤维识别4十、玻璃纤维作用4十一、玻璃纤维性能测试4第二节碳纤维5一、材料定义5二、碳纤维分子结构6三、碳纤维化学性质6四、碳纤维制备技术6五、碳纤维用途8六、碳纤维主要原料9七、碳纤维的真伪识别9八、碳纤维作用9九、碳纤维技术标准10十、碳纤维性能测试10十一、碳纤维产品举例10第三节纳米纤维材料15一、纳米纤维15二、纳米纤维特点16三、纳米纤维功效16四、纳米纤维用途16五、纳米纤维制造方法17六、纳米纤维特性及应用举例18第四节合成树脂20一、材料定义20二、合成树脂制备技术20三、合成树脂主要原料22四、合成树脂作用22第五节界面22一、界面定义22二、界面的理论研究24三、界面测试技术25四、界面基础理论设计25五、结构设计与表征技术27第二章玻璃纤维/30第一节玻璃纤维的分类30一、玻璃原料成分分类30二、单丝直径分类31三、纤维外观分类31四、纤维特性分类32五、以纤维按组成、性质和用途分类32第二节短切玻璃纤维38一、材料定义38二、技术标准42三、性能42四、特点与应用效果42五、短切纤维适用范围43六、短切纤维贮存43第三节矿物棉的种类、生产工艺44一、材料定义44二、矿物棉的种类44三、矿物棉材料的选用44四、矿物棉的生产工艺45第四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46一、材料定义46二、材料性能特点47三、材料应用范围47四、工艺方法47五、工艺方法选择49第五节玻璃纤维增强的热塑性塑料的特征与选择49一、纤维黏接力49二、纤维长度50三、如何选择的重要标准51四、玻璃纤维的化学稳定性51第六节玻璃纤维增强摩擦复合材料52一、石棉增强摩擦材料52二、代替石棉基增强纤维材料的选用53三、纤维增强摩擦材料优化的方法55四、增强纤维是摩擦材料的评价56第七节玻璃纤维标准化与玻璃纤维原丝系列和代号57一、玻璃纤维标准化57二、玻璃纤维纱的基本纱支号数与原丝直径及单丝根数的搭配58第八节新一代高性能玻璃纤维及成型新工艺59一、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新工艺59二、新一代高性能玻璃纤维及成型新工艺60三、我国新一代高性能玻璃纤维短切丝及成型新工艺64四、我国新一代低成本环保型高性能玻璃纤维65第三章碳纤维/66第一节碳纤维66一、碳纤维原料成分分类66二、碳纤维加固材料68三、碳纤维材料国内应用领域70第二节硼纤维75一、材料定义75二、硼纤维性能75三、硼纤维结构特性75四、硼纤维材料用途76五、硼纤维材料制备技术76六、纳米硼材料纤维77七、纳米硼纤维材料的应用77八、硼纤维材料作用79第三节芳纶纤维79一、材料定义80二、芳纶纤维的理化性质与性能特点80三、芳纶纤维的结构81四、芳纶纤维分类81五、芳纶纤维的新发展81六、芳纶纤维的应用82七、芳纶纤维的工艺合成方法82八、芳纶与树脂基体结合而成的共聚纤维84九、芳纶的表面改性技术85第四节碳化硅纤维86一、材料定义86二、碳化硅纤维性能86三、碳化硅纤维的结构87四、碳化硅纤维应用87五、碳化硅纤维制造方法87六、碳化硅纤维用途88七、微波吸收功能的掺混型碳化硅纤维88八、碳化硅微粉生产工艺流程88第五节高硅氧纤维89一、材料定义89二、原料主要组成89三、高硅氧纤维的性能89四、高硅氧纤维的结构90五、高硅氧纤维主要用途90六、高硅氧纤维产品的品种90第四章合成树脂/92第一节合成树脂分类92一、树脂类型92二、不饱和聚酯树脂94三、聚酯树脂的固化及应用97四、新型的双环戊二烯不饱和树脂99五、DCPD型UPR生产工艺与制备方法99第二节不饱和聚酯树脂一、不饱和聚酯树脂性能二、乙烯基酯树脂三、通用聚酯树脂四、其他不饱和聚酯树脂五、特殊不饱和聚酯树脂六、不饱和聚酯树脂用途七、不饱和聚酯树脂理化性质八、不饱和聚酯的应用第三节环氧树脂和酚醛树脂一、环氧树脂二、酚醛树脂三、呋喃树脂第四节热塑性树脂与其他树脂一、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二、ABS树脂、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三、聚苯醚、聚酯树脂四、氟塑料聚酰亚胺、聚苯硫醚五、聚醚醚酮树脂、聚砜类树脂六、有机硅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七、聚氨酯树脂、氰酸酯树脂第五章辅助材料/第一节填料一、概述二、碳酸钙、滑石粉三、高岭土、云母粉四、硅灰石粉、玻璃微珠五、木粉与果壳粉、石棉、绢英粉六、炭黑、粉煤灰、硫酸钡、硫酸钙七、二氧化硅、二氧化钛(钛白粉)八、氢氧化铝、水合氧化铝、氢氧化镁九、石墨粉、金属粉、珍珠岩十、矿物短纤维双F、氧化镁第二节助剂材料一、固化剂和促进剂二、引发剂三、稀释剂和交联剂四、防老剂、阻燃剂、偶联剂、脱模剂、着色剂、低收缩添加剂、阻燃剂五、增韧型硅烷偶联剂在玻璃钢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六、着色剂对SMC工艺与产品性能的影响七、SMC制品着色中如何选择合适着色剂八、玻璃纤维浸润剂在玻璃钢缠绕拉挤工艺中的应用第六章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和优化设计/第一节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一、聚合物基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二、金属基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三、陶瓷基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第二节玻璃钢复合材料界面的改善一、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改善方法二、材料设计的发展三、树脂基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四、树脂基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工程第三节玻璃钢复合材料表面、界面性质的表征一、宏观表征方法二、界面形态的表征三、界面层结构的表征四、界面残余应力的表征五、树脂基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表征第四节玻璃钢复合材料基体材料一、聚合物二、金属三、陶瓷四、碳(石墨)第五节PE及UPR玻璃钢界面黏接设计示例一、界面黏接结构设计二、界面黏接材料设计三、界层脱黏原因分析四、表面改性方法与解决方案五、界面黏接工艺实验与结果六、玻璃钢界面黏接设计评价第七章玻璃钢复合材料基础理论设计与产品工艺设计/第一节概述一、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二、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设计三、玻璃钢容器基体树脂材料选择四、玻璃钢在化工设计中的特点五、玻璃钢在油田石油开采方面设计六、玻璃钢复合材料的设计再利用问题七、热塑性玻璃钢复合材料生产与修复工艺设计八、玻璃钢的原料及生产设备设计与创新九、玻璃钢喷射缠绕成型工艺设计十、玻璃钢制品可设计性十一、可实现设计制造过程一体化第二节玻璃钢复合材料的低成本技术与设计一、概述二、玻璃钢复合材料低成本分析三、玻璃钢复合材料低成本的技术四、降低玻璃钢复合材料成本的策略参考文献/

作者:吴玉莲,黄雪艳,方芳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7-01

页数:页

07

《农林生物质材料表面低温等离子体改性

及其复合材料界面》周晓燕,陈敏智著

内容介绍

本书针对农林生物质材料表面众多不利于胶合的因素,开展了农林生物质材料表面等离子体改性的系统研究,探讨了等离子体处理提高农林生物质材料胶合性能的机理,并详细介绍了农林生物质材料表面等离子体改性技术(包括工艺和设备),希望本书对我国生物质复合材料领域科技工作者了解与运用该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有所帮助。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前言

1绪论

1.1农林生物质材料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1.2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概述

1.3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农林生物质材料领域的应用

2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木质复合材料界面特性

2.1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装置工作过程

2.2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形貌的影响

2.3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2.4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

2.5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2.6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界面胶黏剂渗透性能的影响

2.7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复合材料界面胶合性能的影响

2.8木质材料表面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时效性分析

3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木质复合材料界面特性

3.1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装置工作过程

3.2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3.3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形貌的影响

3.4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3.5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

3.6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对木质材料界面胶黏剂渗透性能的影响

3.7木质材料表面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时效性分析

4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界面特性

4.1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农作物秸秆表面形貌的影响

4.2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表面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4.3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

4.4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4.5低压射频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界面胶合性能的影响

5常压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改性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界面特性

5.1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表面形貌的影响

5.2常压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表面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5.3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

5.4常压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5.5常压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改性对农作物秸秆复合材料界面胶合性能的影响

作者:周晓燕,陈敏智著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6-06-01

页码:页

08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混凝土界面

耐久性研究》张家玮,刘生纬著

内容介绍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片材与混凝土界面的性能是纤维片材加固技术的关键,而FRP与结构基体界面耐久性问题是评估FRP加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关键。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耐久性研究;硫酸盐环境下、冻融循环作用下和不同应力水平下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CFRP-混凝土界面承载力模型研究;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滑移模型研究。

向上滑动,可查看全部目录内容

目录

前言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2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及理论研究进展21.2.1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进展31.2.2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理论研究进展61.3FRP-混凝土界面耐久性研究进展71.3.1FRP和黏结树脂81.3.2黏结树脂与混凝土相互作用区.3.3混凝土基体在硫酸盐环境下的耐久性.4本书主要内容15第2章CFRP耐久性试验研究.1试验概述.1.1CFRP试件设计与制作.1.2试验方法.1.3试验环境与试验设计.2室温下CFRP的纵向受拉性能.3硫酸盐持续浸泡作用下CFRP的纵向受拉性能.4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CFRP的纵向受拉性能.5冻融循环作用下CFRP的纵向受拉性能.5.1清水冻融循环作用对CFRP纵向受拉性能的影响.5.2硫酸盐冻融循环作用对CFRP纵向受拉性能的影响.6不同应力水平下CFRP的纵向受拉性能.6.1室温环境下CFRP拉伸试验.6.2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对CFRP纵向受拉性能的影响.7本章小结38第3章硫酸盐环境下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1试验概述.1.1试验材料.1.2试验环境.1.3加载装置.1.4测试内容与测试原理.2室温下的试验结果.2.1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2.2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2.3应变分布规律.2.4有效黏结长度.2.5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3硫酸盐持续浸泡作用下的试验结果.3.1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3.2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3.3应变分布规律.3.4有效黏结长度.3.5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4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的试验结果.4.1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4.2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4.3应变分布规律.4.4有效黏结长度.4.5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5硫酸盐侵蚀作用下CFRP-混凝土界面劣化机理.6本章小结89第4章冻融循环作用下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1试验概述.2室温下的试验结果.3清水冻融循环作用下的试验结果.3.1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3.2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3.3应变分布规律.4硫酸盐冻融循环作用下的试验结果.4.1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4.2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4.4.3应变分布规律4.5有效黏结长度4.6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4.7本章小结第5章不同应力水平下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5.1试验概述5.2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5.3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4应变分布规律1.5有效黏结长度.6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5.7本章小结第6章CFRP-混凝土界面承载力模型研究6.1承载力模型6.2硫酸盐持续浸泡作用下界面承载力模型6.2.1界面承载力随侵蚀时间的变化6.2.2水胶比对承载力综合影响系数的影响6.2.3粉煤灰掺量对承载力综合影响系数的影响.2.4硫酸盐浓度对承载力综合影响系数的影响.2.5界面承载力模型.2.6预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6.3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界面承载力模型6.3.1界面承载力随侵蚀时间的变化6.3.2水胶比对承载力综合影响系数的影响1.3.3粉煤灰掺量对承载力综合影响系数的影响1.3.4硫酸盐浓度对承载力综合影响系数的影响6.3.5界面承载力模型6.3.6预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6.4硫酸盐冻融循环作用下界面承载力模型6.4.1界面承载力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6.4.2预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5不同应力水平下界面承载力模型.5.1界面承载力随干湿循环时间的变化规律.5.2持载水平对承载力综合影响系数的影响.5.3界面承载力模型.5.4预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6本章小结第7章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滑移模型研究.1黏结-滑移曲线的获取.1.1室温下界面黏结-滑移曲线7.1.2硫酸盐持续浸泡作用下界面黏结-滑移曲线7.1.3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界面黏结-滑移曲线7.1.4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界面黏结-滑移曲线7.2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滑移模型.3硫酸盐环境下界面黏结-滑移模型7.3.1硫酸盐持续浸泡作用下界面黏结-滑移模型.3.2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界面黏结-滑移模型.3.3硫酸盐冻融循环作用下界面黏结-滑移模型7.3.4不同应力水平下界面黏结-滑移模型.4本章小结参考文献

作者:张家玮,刘生纬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01-01

页数: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