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50年代,东西德的工业生产率对比充分显示了两国间的工业结构差异。尤其是在应对新兴技术挑战方面,两国间的差距更为明显。事实上,在德国之外的地区,石油化工业的发展早已方兴未艾。20年代以来,法本集团就试图借助源自煤炭的汽油合成品来消除德国化工业的市场竞争劣势。战争期间,该项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
化工业的发展
因此,直到年以后都没有完全过时。从短期来看,德国大规模进口原油所需的外汇储备不足。从长远来看,正是德国化工专家发现原煤化工业仍有巨大商机和发展潜力。50年代中期,巴斯夫公司以碳化钙和乙炔为原料发明的雷普法石油化学工艺和某些领域的费托法合成工艺仍然还有国际竞争力。所以,东西两德化工业界的领军人物依然坚守20年代以来的传统发展路线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诸多事实表明,石油化工在某些领域-例如在塑料制品生产领域-能为商家提供更有利的竞争条件。因此,为了得到新技术,西德化工业很快也开始寻求与国际大公司开展合作。年,巴斯夫与壳牌公司签订了第一份合作协议,在威瑟凌建造了莱茵烯烃厂并于年投入生产。
虽然西德化工业并未由此损害到原煤化工业的利益,但是石油化工工艺的发展却已势不可当。年,全球原油价格猛跌,采煤业因此陷入危机。60年代初,西德基于原油生产的有机化学产品在所有化学品中的比重已超过50%。截至年,以原油为生产原料的苯产品比重持续上升,从年的1%上升至80%,乙炔产品也达到了同样的比重。
与此同时,在梅泽堡和路德维希港,人们则开始思考关乎石油化工的前景问题。50年代初,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考虑为更好地解决石油化工原料供应,法本集团的西部后继企业开始利用世界市场,在边境逐步开放的情况下也必然如此。
然而,对于东德罗伊娜的计划者而言,这却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因此,东德石油化工的建设似乎只有在三大前提条件下才有可能:自有油田的开采、自己生产石油替代原料与有助于大比例减少东德经济其他领域外部依赖性的有限石油进口。年,罗伊娜开始开展高聚合物领域的研究,以解决塑料制品、合成橡胶与合成纤维领域的生产技术落后问题。
石油化工业的盛大揭幕发生在德国社会统一党第五次党代会上,东德政府提出将发展化工业与能源经济、电力行业和机械制造并列为七年计划的核心目标。年的化工计划对整个业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出口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德国社会统一党中央委员会化工大会上,瓦尔特·乌尔布里希在纲领发言中再次强调了石油化工业的核心地位。同时,他也明确指出,从苏联的计划原油进口量到年才能达到万吨,因此原煤化工业还必须进一步发展。此后,合成橡胶联合企业便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化钙生产商。
与此同时,德国还相继开始建造几个大型的石油化工业企业,例如古本化工纤维联合企业、罗伊娜“瓦尔特·乌尔布里希特”二厂和施威特原油加工厂。整整用了8年时间,政府的这些规划才得以付诸实践。
年5月,罗伊娜生产指导部经济技术办发表声明称,目前东德并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化工生产。虽然“友谊号”原油管道已于年投入运营,但它却未能完全实现石油进口的目标,而自身机器建造的滞后也是导致石油化工业发展计划失败的原因之一。在西方自由市场内部“开放的技术交流”使西德化工业受益匪浅,而东德的化工业却只能依赖于本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因此,截至60年代中期,东德化工纤维工业无论是其加工生产技术还是其合成纤维原料质量都未能达到国际标准。年以来,东德的石油化工业缓慢地取得了进展。直到60年代末,合成纤维原料的生产才实现了突破。东德为此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截至年,东德化工业积累了相当的资本存量,但还未在生产领域发挥效用。-年,仅化工领域的投资就占整个工业投资的1/5以上。尽管如此,当时东德石油化工业对原油这一初始原料的消耗仅达到西德年-即原煤危机爆发之初-的水平。此外,它还固守着对原煤—碳化钙—传统化工技术的应用。
虽然西德化工业主在抛弃熟悉的工业策略和技术观念时趋于保守,但在这个技术创新频繁的领域,东德化工业却仍然落后西德达整整10年之久。直到其发挥很大作用的鲁尔煤业股份公司建立,化工业联合会才公开切断了与煤炭的关系,因为“通过保守的能源政策阻碍其他与世界发展同步的工业是不能帮助德国硬煤业的。”
在所有政治和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下,鲁尔区找到了一条在经济和社会上能够接受的解决煤炭困境的出路。而与此相反,东德及其化工业却只能在其经济和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困境中痛苦挣扎。
不过,从发展活力上来看,东西德化工业的情况基本如出一辙。两者都属于本国工业界的领军行业,也是战后时期增长型工业的典型代表,其行业增长率通常高于其国内工业的平均增长率。70年代,原油价格增长了近十倍,从原来每桶3美元上涨至30美元。这自然对石化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在西德,这种打击转瞬即逝,很快就为新的挑战所取代:公众不断强化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生产成本。
80年代末,在严格的法律规制下,西德化工业每年在环保设备上的投资额超出了10亿马克。年,其在全国总投资额中的占比近15%,而在十年前,其比重还仍然只有10%左右。与西德情况不同,原料价格上涨对东德的生产结构和行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原煤—碳化钙化工业迎来了行业发展的“第二春”,褐煤的市场需求再次出现井喷。这一发展趋势给东德造成了相比西德更为严重的环境负担。其化工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比赫克斯特公司的排放量要高出80%—90%。七八十年代,在东德计划经济体制内,化工业的地位略有下降。
年,15家国有化工企业的就业人数仅为34.5万人。而西德则安然度过了年和-年的衰退危机,此后便进入了相对漫长的繁荣期。10年过后,大型化工企业又创造了新的利润纪录。尽管如此,其生产与销售增长率比加工工业的平均水平略低,因此丧失了“增长发动机”的称号。
不过,这并未对行业就业率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在低价供货商的价格压力之下,基础原料与化工产品在化工行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显著下降,这自然也有利于特殊产品与药品行业的发展。
年,同巴斯夫公司一样,拜尔与赫克斯特公司在所有核心化工行业中--例如人造材料、特殊材料、涂层工业、农业化工、制药与精细化工-还占据着支配地位。此后,便发展成以药品、塑料和农业化学制品生产为重点的生命科学企业。它对赫克斯特股份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实施合并后,他们先成立了阿文蒂斯公司,后又改名为萨诺菲—阿文蒂斯公司,并把业务重点放在了法国市场。拥有一整套生产技术系统的巴斯夫公司最终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化工康采恩,其传统市场销售额达到亿欧元(年)。精细化工领域专家赢创(前身为德固赛)或林德公司也跻身全球十大化工康采恩企业行列,分别位列第八和第九,处在位居第四的拜尔公司之后。
结语
德国化工业以12.3%的占比(年)在美法两国之前,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大型化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超过50%的出口占比使德国化工业很难在世界市场的各种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