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张江编辑|曹杰军

大哥“落难”,小弟“补刀”挣了个盆满钵满。

10月12日,千禾味业(.SH)延续了前两天的涨势,当天以17.06元/股的价格报收,让节后三个交易日“意外”获得了超13%的涨幅,市值增加约19亿元;而深陷“双标门”的海天味业(.SH)则跌跌不休,三个交易日累计下跌超12%,市值缩水亿元。

千禾味业很会蹭热点,仅用一句“零添加调味品收入占调味品营收50%以上”的回复,带火股价逆市大涨,多款产品还在电商直播平台被抢断了货。

“家人们,现在蚝油、老抽酱油、料酒、醋都断货了,现在是15天之内发货,您要着急用的话请慎重选择。”近日,千禾味业抖音直播间的主播因产品断货而向消费者不断道歉,并表示工厂正在加班加点生产。

这意味着,一直“活在”大哥海天味业阴影下的千禾味业,这回靠着“零添加”的噱头补刀“躺赚”一局。但在B端认识度低,规模体量远不及大哥零头的千禾味业,又能否靠着噱头炒作一直“躺赚”下去,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靠添加剂起家

相较于海天、李锦记、中炬高新、加加等老牌,“新人”千禾味业在酱油领域一直跟着大哥们打打“酱油”,靠供应酱油中的添加剂焦糖色混日子。

焦糖色是一种食品添加剂,由白砂糖、葡萄糖等在高温下进行焦糖化反应或美拉德反应至其褐变而形成的物质(色素)。这种着色剂广泛用于酱油、醋、料酒、蚝油、糖果、黄酒、碳酸饮料等食品。这也是一些“零添加”酱油中含白砂糖的原因之一。

千禾味业曾是国内最大的焦糖色生产商,海天、李锦记、美味鲜都曾与千禾味业有过合作,甚至位列千禾味业焦糖色业务的前五大客户之中。

看着大哥们用自己的添加剂在酱油市场大把“吃肉”,屈身供应商且只能喝点汤的千禾很是不爽,于是年涉足下游酱油等调味品行业。年,千禾味业提出“零添加”酱油的概念,并于次年推出相应产品。

有意思的是,长期扮演酱油添加剂供应商“角色”的千禾味业,不仅练就了看海天等大哥们脸色的本事,还深谙酱油中添加剂之道。进入酱油领域后它更懂得避其锋芒,率先提出“零添加”酱油,定位中高端,形成差异化竞争之势。

自千禾味业进入调味品行业以来,就一直过着左手生产销售添加剂,右手主卖“零添加”产品的日子。

这一反行业规则的打法自然会让老牌酱油企业反感。近年来,以海天为代表的竞争对手不想再给千禾味业贡献收入了,开始自己生产焦糖色,这直接导致千禾味业焦糖色业务收入持续下滑。

年,千禾味业的焦糖色业务收入3.20亿元,到年只有1.67亿元,从年开始,千禾味业不再在主营业务分产品情况中披露焦糖色的收入。

其中,酱油业务的销售收入于年超过了焦糖色业务,千禾味业的核心业务完成了更替。年3月,千禾味业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就在本次海天味业刚刚陷入添加剂风波时,千禾味业就迫不及待的“补刀”,第一时间在上交所互动平台中对投资者回复称,“零添加调味品收入占调味品营收的50%以上。”

这一“补刀”式的回复,千禾味业开启了市值与终端消费市场“双抢购”的“躺赚”模式。

“零添加”或是噱头

目前,“零添加”概念产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凤凰网的一组调查数据中,超八成消费者表示会选择零添加酱油产品。

“千禾味业此前选择‘零添加’,也是为了取得错位竞争的优势。”有券商食品行业分析师表示,“‘零添加’在调味品领域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消费者是很难区别什么是真正的‘零添加’产品。”

早在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称:不得标注“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千禾味业曾因零添加产品陷入过舆论危机。此前,西班牙维哥大学教授萧建波、香港大学教授王明福、澳门科技大学教授伍建林共同在eFood期刊发表论文《用碳同位素比质谱技术鉴别真假零添加味精酱油》,质疑千禾味业旗下四款“零添加”酱油并非零添加产品。

显然,在官方尚未给出权威定义下,所谓的零添加只是企业的宣传噱头而已。这也导致每个品牌对“零添加”有不同的定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