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称“无硅油、无防腐剂更安全”的背后,是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被误导的结果。
来源聚美丽
作者
诗诗
随着科学、理性护肤消费的浪潮兴起,消费者开始以研究成分表为时尚。她们希望通过对成分信息的了解,来保证自己在品牌广告之外有一个更加真实可信的信源参考。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加剧了人们对于化妆品安全与功效的焦虑,会以单个成分而非浓度、配方技术为依据,对产品产生质疑。
这个背景趋势下,一些品牌的产品研发和宣传陷入了研发端专业人士眼中的误区。比如,一方面,品牌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安全性的诉求,一味地追求配方EWG全绿标识;另一方面,以产品安全性为噱头,推出宣称“零添加防腐剂”的化妆品,或主打无硅油、无硫酸盐的洗护发产品等,一度将消费者引导向错误的认知。
由于种种因素,化学类成分长期以来都被人诟病,甚至有化妆品广告曾直接打出“我们恨化学”的口号。然而,这类成分真的危害很大吗?
从工业类目的归属来看,化妆品属于精细化工产业,是包含在整个化学工业体系内的。“没有化学跟生物的结合,很多化妆品实际上是做不出来的。化妆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物发酵、提取、分离、破壁、萃取等工艺技术,都需要经过化学这条途径。”某国内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文中提到的4类化学成分,就是在长期市场教育中被消费者们误解与排斥最深的几种成分。
误区一:防腐剂会增强配方刺激性长期以来,防腐剂被当做化妆品中最常见的致敏原之一,具有较强刺激性,不适用于敏感性皮肤等特点,使其与消费者追求的温和安全背道而驰。因此,部分商家开始夸大推广“无防腐更安全”的理念,宣称零添加防腐剂的产品开始盛行。随之,防腐剂成为饱受消费者诟病的重灾区。
事实上,防腐剂在产品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化妆品大多数都含有水分,以及适宜微生物生存繁殖的营养成分,而防腐剂能够避免微生物滋生,合理延长产品保质期,确保产品在使用期间不会发生变质。可以说,防腐剂是化妆品中必需的一大组成部分。
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版)》,我国共批准51类成分可作为防腐剂在化妆品中使用。并且,严格限定了其最大的允许使用浓度、使用范围和限制条件,以及在产品标签上需要标注一些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
目前化妆品中常用的传统防腐剂有尼泊金酯类、甲醛释放剂、醇类、醛类、有机酸、季铵盐等,它们的抑菌作用机理、具体使用规定和安全性能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对此,记者结合部分信息,整理了化妆品中常用的几类传统防腐剂。
△表格信息整合自知乎在现有的研究数据中,苯甲酸钠、苯氧乙醇,以及尼泊金酯类是比较安全,且刺激性较低的防腐剂。而甲醛释放剂、异噻唑啉酮类则由于具有一定刺激性,在产品中拥有严格的限用条件。
总体来看,传统防腐剂经过长期的市场验证,至今仍应用然在化妆品中,这表明了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合法合规使用的前提下,防腐剂能够保证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安全。除了防腐剂之外,香精、色素等成分同样带有易致敏的标签,同样也需要在国家规定的条件范围内正确使用,才能够保障产品的安全性。
市面上宣称零添加防腐剂的化妆品,大多数主要通过不同的防腐替代方式,来兑现“零添加”的承诺。《中国医药报》曾报道,目前宣称不含防腐剂的化妆品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目前应用比较广的防腐替代方案有三类,一类是多元醇,一类是对羟基苯乙酮,还有一类是有机酸。如常常用在面膜产品里的对羟基苯乙酮和1,2-己二醇,还有辛酰羟肟酸,戊二醇、辛甘醇、乙基己基甘油等,通过合理的搭配,合适的PH值下也能达到防腐的效果。
基于对安全、温和防腐剂的需求,原料端也在不断研发和创新,并发展出较为新概念的防腐剂:植物防腐剂。
据了解,苦参、黄连、黄柏、丁香、肉桂、芍药、丹皮、黄芩等植物提取物,也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诸如苯氧乙醇、对羟基苯乙酮之类的抑菌成分,也能够从植物途径获取。
不过,听上去天然无公害的植物防腐剂,实则存在不少问题。年1月3日,由韩国CB公司研发出的植物防腐剂Euro-Napce(秦椒果提取物、白头翁提取物、须松萝提取物)被曝出含有有害物质“氰化银”,该事件再度引起行业对于防腐剂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