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郑亚丽
点一杯奶茶,撕开吸管包装纸的刹那,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上面多了一行字:可降解材质吸管。
小小的变化背后,是国家打出的治塑铁拳——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同年9月,浙江省发改委同省生态环境厅等九部门发布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要分步骤、分领域限制使用相关塑料制品。
不单浙江,上海、海南、河南等地陆续推出限塑措施,与此同时,一个潜力巨大的可降解塑料行业迎来新机遇。
站上“风口”,塑料企业现在转型是否跟得上,替代产品质量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涌金君走访了相关企业、商超,也采访了相关专家。
标准的环保塑料袋该啥样
“纸吸管的使用口感不好,不耐高温”“可降解塑料袋不仅贵,还容易被戳破”……自从可降解塑料产品上市,关于它的各种质疑不绝于耳。
在位于杭州市下城区的一家大型商超,涌金君现场体验了一种售价为1元钱的可降解塑料袋。白色的可降解塑料袋,看起来与普通塑料袋无异。但它的触感非常柔软、轻薄,摸起来像面巾纸一样,抓在手里不会发出普通塑料袋的“刺啦刺啦”声。
店员何婷婷告诉涌金君,在承重方面,这款可降解塑料袋能装14斤,而原来的一次性塑料袋大概能装20斤。在质量上,由于可降解材料比较薄,商品外包装的棱角更容易把袋子戳破。“这确实让人感觉环保袋不如塑料袋结实。”她说,因此自己经常会提醒顾客小心使用。
“一些可降解塑料产品的质量的确有待改善。”浙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余厚咏表示,虽然浙江省的全生物降解塑料产品品种门类较为齐全,但相关企业在合成催化剂、低成本粒料混炼、吹膜及注塑等生产环节依然缺乏关键核心技术。
在他看来,提升可降解塑料产品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企业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合作,共同研发。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消费者对可降解制品有更高的期待。看到这一点,浙江大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明亮已着手行动。年5月开始,他投入万元和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创新研发可降解材料,希望能够在塑料产品的实用性上有所提升。
除了技术本身,可降解材料产品标准不明确也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另外一个原因。
细看文件,涌金君发现:虽然国家和浙江省出台的相关文件,都明确了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以及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范围,但标准的“可降解材料产品”到底长啥样,目前尚无统一规定。
可降解材料是要求百分百全降解,还是部分可降解就算达标?“因为标准不明,这一点尚无定论。”沈明亮介绍,受制于成本,一些企业更倾向于后者。但很明显,部分可降解塑料的环保效果并不符合限塑令的本意。
在这个问题上,先行一步的海南或许可为浙江提供借鉴。从去年12月起,《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正式实施,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含有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非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一次性塑料膜、袋和餐饮具,替代品瞄准全生物降解塑料、纸、布、麻等制品。
“海南的政策明确又清晰,要求使用全生物降解塑料。”余厚咏说,这就给市场一个明确的指引,企业没有“擦边球”可打。
针对这一问题,省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也将尽快推动制定不可降解塑料的替代品标准,从而规范产品质量。
可降解塑料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去年9月,浙江省发改委同省生态环境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重点聚焦四类塑料制品污染,明确了治理思路。
一时间,可降解材料成了香饽饽。不论是塑料生产厂家,还是可降解原料供应商,都看到了政策东风下的巨大商机。
这个生意究竟有多大?
从量上看,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高达万吨,约占全球塑料需求量的1/4。同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仅为52万吨。差额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
更重要的是,对于大多数塑料企业来说,这个商机看得见还摸得着。因为,从传统塑料产品转到生产可降解产品,技术上并非难事。
“这个过程就像是换种面料做衣服,通过工艺改进就能实现。”浙江俊发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孔俊伟介绍,去年5月起他们就开始转型,花了多万元进行设备改造,解决了可降解塑料吸管的生产和包装设计问题。技术上的问题解决了,但不少企业却卡在了原料采购环节。
“有现钱却买不到现货。”这便是最近一直困扰沈明亮的麻烦事儿。他说,目前他们公司买的某种可降解塑料原料价格,已经从去年10月的每吨约1.8万元,涨到现在的两万多元。他说:“可即便是这样的高价,想全款买到原料也非易事,得排队预定。”
对此,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周密分析:“短期内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需求大幅增长,供需关系不平衡,导致了原料水涨船高。”
不仅是浙江,从全国范围来看,亦是如此。“目前,我国的可降解材料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的产能都在5万吨以下,市场渗透率较低。”周密认为,在市场的刺激下,下游市场将进一步打开,产能也会随之上涨,进而形成一个千亿级市场。
想像空间很大,但究竟能否变成现实,很大程度取决于“限塑令”的执行力度。
孔俊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一根吸管的成本为3分钱,现在要增加到0.1元。一家餐饮门店按照每天个吸管的用量来算,成本就要多出来35块钱;对于一些连锁餐饮店来说,一个月的成本就要至少多出上万元甚至更多。
“因此,如果政策执行不到位,企业不百分百落实,那么再大的市场也只是一个数字。”沈明亮担忧地说,考虑到年禁塑令收效甚微,很多企业目前仍持观望态度。
抢滩全国市场,浙江有机会么?
浙江历来是塑料制造大省,抢滩全国可降解塑料市场,可谓有基础也有条件。
据统计,年浙江省塑料制品年产量.5万吨,占全国产量15.98%,排名全国第二,塑料制品上下游企业配套完备,产业具备较好转型基础。
但一直以来,浙江省生产的可降解产品以出口欧美为主,产业规模和单线生产能力不大,产品价格偏高。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但好在产业培育基础好,一些企业已经在扩建新项目,需要的只是时间。
跑得快的企业已经开始布局,专业生产聚乳酸(PLA)的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据了解,目前该公司原本1万吨的年产能如今已经增加到4万吨。
此外,台州富岭塑胶有限公司、义乌双童日用品公司等浙江塑料吸管龙头企业也都已着手转产可降解塑料吸管。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预计,今年下半年,可降解材料的产能上去后,价格会下来一部分。
针对目前供需关系紧张的问题,余厚咏分析,最好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刺激上游产能扩大,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要尽快推动实施一批技术成熟的可降解材料和生物基、全生物降解原料等替代品的补链和扩能项目,培育一批可降解替代产业的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打造可降解材料产业集群,保障和拓展市场供给。
“巨大的市场固然诱人,但企业在把握机遇还需一颗平常心。”周密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可降解材料的企业都在铆足劲扩产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面有“虚火”。
在他看来,尽管可降解材料是未来发展趋势,但并非所有塑料都适合用可降解材料来替换,再加上政策的推行也需要时间,过不了多久,等供需平衡后,可降解产品的价格都会降下来。周密提醒,企业需要警惕因过度扩张导致产能过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