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国联证券,张晓春、柴沁虎、吴诚)
1国内胎企正处于弯道超车的关键节点
轮胎作为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从历史上看是跟随本土汽车产业链的兴起而逐步成长乃至腾飞的。汽车产业链历史上追逐着竞争优势而多次迁移,石油危机期间从美国迁移到日本、欧洲,此后再次追逐着成本优势与市场增量从日本迁移往韩国、中国、印度等地,如今又随着新能源车革命呈现出产业链向中国集聚的趋势。世界轮胎三巨头:米其林、固特异、普利司通即是分别对应着欧、美、日三地的整车生产以及相关汽配产业链,从切入本土汽车配套开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国内胎企有望复制这一路径,伴随国产汽车制造而崛起并超越行业巨头。
1.1各国胎企历史上深度绑定本地汽车制造
1.1.1汽车产业链追逐竞争优势而迁移
全球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发端于美国。美国汽车产业链诞生的基础可以追溯到年德克萨斯州博蒙特发现著名的纺锤顶油田,该地石油喷油井日喷原油1万多吨,美国石油产量的成倍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石油及由此提炼出的质优价廉的汽油,为后续以美国底特律汽车制造商奥兹莫比尔为代表的大规模汽油内燃发动机汽车生产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亨利·福特从屠宰场获得灵感,将彼时的汽车生产线从装配线模式升级为流水线生产模式,将原来个分别安装的组装部件直接简化为84道工序,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福特T型车的售价从美元降至美元。技术升级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力,后续世界大战带来的大量军工订单又进一步扩张了通用等美国车企的利润与规模,支撑了后续汽车产业的快速迭代革新,开启了以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为代表的美国汽车生产黄金时代。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首轮石油危机,欧美出现电荒与油荒。美国经济增长原本就因越战而承受压力,石油危机令其经济进一步恶化,从而改变了消费者以大为美的消费观念,以甲壳虫为代表的小型汽车开始流行。一向以生产大排量车为理念的美国汽车业未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日本、欧洲车企凭借油耗更低以及更便宜的小排量车快速扩大在美份额。即便美国政府后续对日本汽车、钢铁、电子产品等发起多项调查,美国车企对日、欧车企的劣势也未能扭转。年金融危机后,除了福特通过分别售出沃尔沃、捷豹和路虎给中国吉利集团与印度塔塔汽车,及时瘦身得以避免破产外,其他两巨头都递交了破产申请。后续美国车企通过海外建厂、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国际化与业务转型,但世界车企前三的位置至今仍被欧、日车企牢牢占据。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车出口快速提升的同时,以日美汽车贸易争端为代表的各类国际贸易争端也困扰着日本车企,经过博弈与协商调停,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车企开始海外投资建整车与零件厂,将产业链利润划分一部分给其他国家以换取市场份额。日本海外建厂计划从一开始被迫在美国建厂,发展到为了布局市场而在加拿大、欧洲等发达地区建厂,再后来为布局欠发达市场也为降低制造成本在亚洲、非洲、中南美洲相继布局。亚洲的家以上汽车工厂与45家以上的零部件工厂贡献了日本海外产能的一半以上。在这一轮的日、德、美海外产能布局过程中,各家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路径,期间韩国、中国、印度等原先汽车制造落后地区也通过SKD、CKD等生产方式获得了技术积累与配套产业链发展,逐步拥有了自主的本土汽车品牌。目前,能源驱动汽车产业变迁的历史似乎又在重演,随着新能源车快速扩大市场份额,汽车产业链呈现出向新能源产业链配套完备的中国加速集聚的趋势。
1.1.2轮胎行业跟随汽车产业链而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充气橡胶轮胎由约翰·博伊德·邓禄普于年成立的邓禄普橡胶公司开始批量生产,最初应用于自行车上。年,在汽车发明10年后,米其林发明了第一条汽车用的打气轮胎。随着汽车工业在欧美的不断发展壮大,各轮胎公司通过与本地汽车公司的配套与合作也同步成长起来,比如米其林配套几乎所有的法国车:标志、雪铁龙和雷诺的部分车型,德国车中的奔驰、奥迪、大众也大量采用米其林;倍耐力配套欧洲车系中追求抓地力的车型如法拉利、兰博基尼、宾利等;固特异则配套美国车系的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以及欧洲的大众、宝马等。即便到了今天,从多数轮胎公司区域销售占比仍能看出其基本盘所在。
轮胎公司与汽车产业链深度绑定,不仅仅生产轮胎,比如米其林集团公司的业务除了轮胎之外,还有轮圈制造、不锈钢丝、移动辅助系统(如PAX系统软件)、旅游管理(如ViaMichelin,GPS)等。在发展过程中,轮胎行业也经历了多次技术革命——胎面花纹沟槽、骨架材料(帘子布、钢丝帘线)、炭黑补强、无内胎轮胎等关键创新均是由彼时英、法、德、意、美等早期汽车生产国的轮胎公司邓禄普、米其林、马牌、倍耐力、固特异等所突破的。后续伴随日本汽车制造业而崛起的日本胎企如普利司通,是国际6大轮胎品牌中唯一一个20世纪才开始生产轮胎的厂家,从配套本土汽车品牌开始影响力与实力才迅速提升,其对行业技术层面的贡献如新断面设计理论RCOT也是在日本汽车产量超越美国后的20世纪80年代才诞生的。
随着我国于年加入世贸,国内汽车产业开始加速发展。我国汽车产量的二次加速是在日、德海外汽车产量超过国内产量的年前后,国内轮胎产量也基本同步加速增长。在背后支撑上述变化的,是我国走通了合资办厂、引进技术到民营崛起、自主创新的这条路径,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三角、成渝、东北这6大汽车零部件厂产业集群,并借助新能源车革命浪潮进一步扩大了产业集群。从近两年我国汽配企业再次加速增长(20、21年同比均超过50%)的注册量来看,后续包括轮胎行业在内的国内汽车汽配产业链成长速度还会有进一步提升。
1.2国内胎企随汽车产业扩张开始崭露头角
1.2.1国内胎企借改革开放与入世获得发展机遇
国内轮胎生产发端于解放前的民族工业企业,彼时双钱的前身大中华橡胶厂于年生产出第一条国产汽车轮胎。此后至改革开放前夕的年,国内胎企轮胎产能达到0万条,但技术仍相对落后,子午线轮胎尚处于小规模试制阶段。随后改革开放催生了庞大的运输需求,在引进海外先进产线后,国内胎企生产技术获得了飞跃,民族胎企纷纷扩大投资。年,随着新加坡佳通在华设立了第一家合资工厂,固特异、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巨头也纷纷涌入国内合资建厂,中国轮胎产业迎来快速发展,并在中国加入WTO后与汽车产业链一起享受了这一红利。
除了国企时期成长起来的巨头,还有不少如今的知名胎企在当时是从生产/翻新农用胎、两轮车胎等起步的中小企业,随后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切入商用车胎,并借助汽车产业链在国内的发展一步步拓展进入乘用车胎、巨型工程机械轮胎、航空胎等中高端应用领域。到年时,中国企业已经在全球轮胎企业75强中占了16家。而在最新出炉的年度全球轮胎75强排行榜中,有34家轮胎企业来自中国(含中国台湾4家)。其中,中策橡胶排名第8位,正新橡胶排名第10位,玲珑轮胎排名第13位,赛轮轮胎排名15位,此外还有三角轮胎、双钱轮胎、浦林成山、双星轮胎、贵州轮胎、风神轮胎、森麒麟、江苏通用等多家企业入围。
从产业链比较的角度,汽车产业链作为具有中高等技术壁垒的可选消费品,其与同样具有中高等技术壁垒的手机产业链有部分可比性。国产汽车可类比于国产手机发展历程:从山寨机的无品牌、主打低端市场,到国产手机厂商逐步品牌化进入中端市场,再到国产头部品牌高研发与设计投入后被认可,切入高端市场。在轮胎行业这个整体产能偏过剩的充分竞争行业里,过去国内胎企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扩张主要依靠注重性价比的商用车轮胎产品,即便在长期竞争与优胜劣汰后品质提升到了与海外品牌相近的程度,也几乎没有品牌属性,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基本以白牌产品形象出现,主要定位替换市场。随着国内胎企不断扩张与技术投入,其实力不断提升。若考虑中化并购倍耐力以及双星控股锦湖轮胎,中资企业已经站稳第三梯队,迈入第二梯队,其实力与品牌力的不匹配必然会得到修正。从行业集中度看,代表行业头部企业的CR3与CR10均在稳步下降(CR10从08年至今下降了约10个pct)。随着国内企业品牌力的提升,有望进一步提升全球占比与利润率。
1.2.2国内胎企乘新能源东风有望加速弯道超车
目前,汽车产业链正经历再一次为追逐竞争优势而引发的迁移:新能源车革命。油气长期投资不足、疫情下流动性充足叠加俄乌冲突引发的世界能源危机,汽油为代表的汽车燃料价格近两年迅猛上涨。像当年石油危机下的美国消费者一样,全球消费者在高燃油价格下开始转向更具使用成本优势的新能源车,使得国内外的新能源车产量在全球汽车产销缓慢修复的大背景下均取得逆势大增。
从今年上半年的全球新能源车车企与车型销售排名来看,国内企业优势明显:在销售量前20的车企中,国内车企占据了一半,其中比亚迪位列第一,排名前十的还有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集团与奇瑞汽车。比亚迪与特斯拉两家的销量要远高于后面几家:两公司合计销量超过万辆,而后面排位3~20的18家公司的合计销量也只是略多于万辆。从具体车型销量排行来看,特斯拉ModelY与特斯拉Model3占据1、2名,紧随其后的就是五菱宏光MINIEV以及比亚迪的3款车型,前20名中有14款为国产车型。
在国产车企占优势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配套胎将会更多地倾向于新能源整车制造所在地的供应商,后续的替换胎也能受益于企业提供配套带来的广告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在新能源体系轮胎的研发上,全球企业基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传统头部胎企并没有像在燃油车胎制造体系尤其是高端品类的体系上那样对国内企业保持很大的先发优势,因此这个领域的竞争依托国内工程师红利极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国内胎企有望复制当年日本胎企伴随日本汽车制造崛起的历史。
2降本提量与需求拉动下轮胎格局向好
2.1供给端受益于成本下降与海外产能上量
2.1.1轮胎成本端受益于原料价格与海运费的回落
轮胎产业的上游是橡胶工业、钢铁工业与化学工业:早期轮胎使用天然橡胶,后来为改善汽车轮胎性能加入了合成橡胶;钢丝帘线是在半钢、全钢子午线轮胎发明后加入原料体系的,替代了原先的部分纤维骨架材料;轮胎初期不加炭黑,后来因为能增强轮胎的耐磨性能和防滑性能而作为补强剂引入了炭黑;助剂辅料则基于轮胎生产中的基本配合体系:硫化体系、补强填充体系、防老体系和软化增塑体系来使用。
从轮胎单胎的主流成本结构来看,天然橡胶、合成橡胶、钢丝帘线、炭黑、化工辅料这些轮胎原材料的成本占到八成左右,剩下的是其他费用,可以看出原材料的变化是轮胎行业最大的成本变动因素,对轮胎企业盈利能力影响极大。进一步细分各材料的占比,各地区由于原材料价格差异有所不同,典型的成本构成中天然橡胶及合成橡胶占比在50%左右;其次是炭黑、白炭黑、高分散白炭黑等填充料,约占18%;排第三的是钢丝帘线,不同胎型中约占10%~20%。
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价格走势大致相同,在年因疫情下滑至历史低点后于年修复上涨至超过年均价,并一度超过元/吨,价格的过快上涨侵蚀了轮胎企业的利润。在年这一趋势得以扭转,目前天然橡胶与丁苯、顺丁橡胶均已从此前高点回落,价格都在1元/吨附近,有效地减轻了轮胎企业的成本压力。作为增强填充剂的炭黑与白炭黑走势有所不同,炭黑的价格从近期超过00元/吨的高点回落后又呈现出反弹的趋势,而白炭黑则从前期高点回落后仍在低位。综合来看,轮胎原材料成本处于下行趋势中。
除去原料价格的因素,由于轮胎制造行业同时也是高耗能的行业,无论是轮胎本身的制造过程还是其原材料合成橡胶、炭黑的生产过程都需要消耗较多能源,本土能源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轮胎的生产成本,从全球各地的动力煤与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价格变化来看,整体呈现上涨趋势,且由于欧洲能源危机的影响在欧洲地区涨势尤为显著,欧洲以外的轮胎企业获得了相对的能源成本优势。
从海运指数与全球各主要航线CCFI指数变化趋势来看,正从前期的历史高点回落。分区域航线看,与年末时相比CCFI指数涨幅最大的欧洲航线目前从最高点回调了19.90%,涨幅次之的南美航线从最高点回调了14.62%;回调最多的是东南亚航线,从最高点至今回调了41.64%;其次是波红航线,从最高点至今回调了36.01%;美西航线与日本航线分别回调了14.02%与3.89%。轮胎行业的海运成本目前还处于下降趋势中,运输成本压力还将得到进一步缓解。
2.1.2国内胎企发力海外基地带来二次成长
目前,全球每年的轮胎总销量在18亿条左右,中国供应了超过30%的量。世界前75强企业里中国企业占了30席,按金额算的市场占有率则从年的5%左右提升到了目前的17%左右。虽然受到年起的疫情影响,全球轮胎的产量有所回调,但年起轮胎行业呈现修复趋势,同比增速接近8%。
从供给结构上看,按区位划分,我国轮胎产业最核心的区域无疑是山东地区,其具备国产轮胎发展历史中的先发优势:依托东营油田与地炼产业打下的化工基础,本土化工科研院校的扎根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地方支持。目前中国近一半左右的半钢胎与全钢胎的产量均出自山东。
国内胎企发展壮大后竞争优势开始凸显,在商用车胎领域已经占据较大优势:年8月17日,日本轮胎制造商邓禄普宣布将整合中国业务,自年1月1日起停止在国内的卡客车轮胎销售与生产。早前优科豪马(横滨)在年便将苏州的卡客车轮胎制造工厂升级转型为乘用车轮胎工厂,锦湖的南京工厂也停止了卡客车轮胎生产,转而专注于乘用车轮胎。除了扩大商用车胎市场份额外,国内胎企更重要的目标是要进一步争夺乘用车胎市场。美国于年对中国出口的乘用车与轻卡轮胎作出双反调查终裁决定,为规避不合理的双反税率影响,国内头部胎企纷纷在海外积极布局新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年末,中国企业海外半钢轮胎产能达到万条/年,全钢产能达万条/年,分别占到了欧美半钢、全钢市场消费量的9.21%与25.49%。在国内轮胎总产量稳中回落的趋势下,海外工厂贡献了我国轮胎企业的主要增量。
根据《轮胎商业》对年8月以后世界主要胎企公布的轮胎项目所做的统计,项目投资总和约45亿美元,其中超过四分之三(35亿美元)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我国轮胎企业的投资占比达到90%,国内胎企在全球海外工厂投资中占据主导。
2.2需求端受益于汽车保有量与电动化率提升
2.2.1全球汽车保有量稳步增长支撑轮胎需求
全球轮胎的总需求在疫情前处于18亿条的水平,年跌至16亿条以下,年修复至17亿条以上。从各轮胎巨头年上半年业绩表现来看: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倍耐力、横滨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了18.7%、25%、35%、24.6%和28.8%,更为重要的营业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7.7%、13%、%、77.1%和15%,表明年轮胎行业需求端依然保持旺盛增长且供需结构持续好转。根据米其林年报,全球轮胎行业销售金额以对应的胎型划分,其中约60%为半钢胎,30%为全钢胎。若分车型来看,乘用车胎销量占比维持在90%附近,为绝对多数。若按照销售渠道划分,全球替换胎销量占到了70%以上的份额,相比于整车配套,替换胎市场目前占据主导。因此从上述两个维度来看,要拉动轮胎需求的增长,第一步是要抓住乘用车市场,第二步是要主攻替换市场。
轮胎的当年销售量为不同车型的新车配套胎数量与当年汽车保有量下的替换数量之和。通常乘用车新车配套5条轮胎(包含一条备胎),在正常使用下乘用车胎的更换周期是3至5年或行驶满4至6万公里,考虑到轮胎扎破等非正常因素,平均的替换时间约为3.3年,因此替换系数为1.5左右,意味着每辆车每年对应1.5条替换轮胎的需求。商用车由于每年行驶里程远大于乘用车,其轮胎替换周期明显更短,以中型载重卡车为例,替换周期仅0.7年,以全车11条轮胎的配置算,每年对应15条替换轮胎的需求,为乘用车每年需求量的10倍。
汽车保有量≈上一年汽车保有量-当年汽车报废量+当年汽车销量。全球汽车销售量于年到达峰值的万辆,年起受贸易争端等因素影响,全球汽车销量开始下滑,年更是受疫情的冲击使得全球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14.60%,降至万辆,年全球经济开始复苏,汽车行业回暖,当年全球汽车销量为.48万辆,同比增加6.05%。根据疫情第五年汽车销量恢复至年的保守假设,以及全球年均汽车报废率3.5%来测算,我们测算出年全球汽车保有量约为16.24亿辆。
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目前中国已经是汽车保有量第一的国家,但按照人均拥有量来算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按照中汽协的预测,年国内汽车销量有望达到万辆,年复合增速约3.5%。根据疫情前的年至年保有量、销售量数据计算,这5年的汽车年报废率均值在3.12%,假设未来五年平均报废率为3%,我们预测年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75亿辆。
2.2.2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提升带来新增长点
目前新能源车占比的快速提升带来了全球乘用车轮胎新的需求增长点,原因在于新能源车自重大、加速快与噪音低的新特性对轮胎提出了多项新需求,除了给全球轮胎制造业带来全新挑战也给了后发轮胎品牌一次弯道超车的机遇。电动车发展至今,里程焦虑一直是阻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新能源汽车电池在成本与重量的双重考量下不可能进行过高的容量配置,在平衡续航里程、电池组数量与生产成本后目前主流家用纯电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在~km,与燃油车相当。然而,根据研究测试表明,在炎热气象条件下,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会有较明显的下降,在寒冷气象条件下则下降得更多。因此,尽可能地在电池容量之外对全车进行优化,以提升续航里程是新能源车企提出的首要目标。
根据太平洋汽车,一般燃油轿车的重量范围在0.8到2吨之间,大多数家用轿车自重基本在1.2~1.6吨。根据科技日报的表述,新能源车往往要比燃油车重10%。以国内车企生产的同一款车的不同版本来对比看,比亚迪唐燃油版的整车重量是1.90吨左右,而混动版不同配置的整车重量在2.32~2.45吨,纯电版不同配置的整备质量则在2.36~2.56吨。从海外新能源车型的整车重量排行来看,超过2吨的比比皆是,部分甚至已经接近3吨。
前述新能源车普遍偏高的自重对续航存在较大拖累,目前车企已经通过在车身生产制造各环节减重的方式极力压降车身重量,并且通过降低风阻(隐藏式门把手、隐藏式雨刮)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续航能力,剩下还能进一步提升的方向就是降低轮胎滚阻了,由此车企提出了对新能源车用轮胎超低滚动阻力的需求。然而,根据英国独立测试机构EmissionAnalytics的研究,汽车自身重量每增加0.5吨,轮胎磨损率就会增加20%,轮胎鼓包率也会有所提升。此外,由于纯电新能源汽车没有变速箱与换挡机构,动力传递过程更为直接高效,在起步时即达到了最大扭矩输出,其加速性能普遍要强于燃油车,但瞬间输出的峰值扭矩对轮胎的耐磨性和抓地力又带来了很大挑战,同时没有发动机与变速箱也使得纯电车运行时的噪声比燃油汽车低得多,从而提升了乘客对于整车噪声的敏感性,由此车企同时又提出了对新能源车用轮胎耐磨性、抗湿滑性与静音性的需求。
由于轮胎现有体系中“不可能三角”的存在,若为满足续航里程与行车安全性这两个最重要的需求,在耐磨性上就会有所欠缺,现有部分头部轮胎企业就遵从了上述选择思路,放弃了部分的耐磨性,来换取滚动阻力的下降与轮胎自重的减轻,从而满足更长续航里程、更好抓地能力与更多的噪声吸收。在这一选择下,意味着轮胎磨损的加速,从而导致更短的替换周期与更高的轮胎消费量。此外,目前以赛轮为代表的国内胎企正通过新材料的途径突破原有炭黑体系下的不可能三角,这一技术路径若获得大规模应用落地将是国内轮胎企业主导的新一轮轮胎技术革命,或能像当年米其林发明子午线轮胎那样改变行业格局并获得更大的全球份额。
3性价比与创新并举,中企加速赶超巨头
3.1中高端市场仍为巨头主导,中企自下而上扩张
当前全球轮胎制造业仍是头部海外轮胎企业占据中高端市场并获取行业中大部分利润的市场结构。从巨头们的全球市场份额来看:年全球轮胎总销售额为亿美元,米其林、普利司通和固特异三巨头合计占据了全球轮胎市场的35.71%,前五强占据了46.56%,接近一半。从巨头的市占率来看,前3家占比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前10家占比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同时,世界轮胎“20亿美元俱乐部”成员仍然为17家,“10亿美元俱乐部”成员则从此前的28家大幅增加至34家,表明了行业头部企业市占率的下滑和腰部企业的崛起。
选取轮胎消费占比最高的亚太地区,从其中最重要的中国轮胎市场结构来看,进入中高端市场的本土企业约为10多家,而外资及其控股企业则有包括米其林等在内的20多家企业,据marklines数据口径,在乘用车轮胎市场,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市占率高达七成。国内轮胎企业的主力领域在于商用车胎,卡客车轮胎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属于国内企业,国内市场份额更是超过九成,占据绝对优势。近年,邓禄普、锦湖和优科豪马等纷纷宣布停止在中国的卡客车轮胎业务。卡客车轮胎用户从商业运营的角度出发,选择轮胎产品首先考虑的是成本,价格成为决定购买的第一要素,耐磨则是第二要素,品牌往往排在更为靠后的位置。国内胎企由于成立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短,品牌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竞争中首先在注重性价比的商用车胎领域获得成功。乘用车轮胎属性偏向于消费品,消费者对轮胎有品牌价值的额外要求。在近年占据了商用车胎市场后,中国轮胎企业开始提升品牌形象,加快切入替换胎市场,原先无缘的各主流车型配套市场,也在逐步切入。
此前我国轮胎产业中长期存在低端产能过剩、大部分生产企业规模小、产品同质化甚至部分质量低劣等问题,在经历了严格的环保监管与行业去产能后,市场中低端产能逐步出清,国内备案轮胎企业数量已从年的家大幅降低至年的家。国内轮胎行业通过优胜劣汰结合并购整合,进一步规范了市场,提升了集中度,增强了国内龙头企业实力,为后续向海外大幅扩张打下了基础。
3.2规避双反海外扩张延续,消费者青睐下优势显著
3.2.1双反压制下,国内胎企海外扩张成主流
从年全球轮胎消费市场区域比较来看,最大的三个市场是亚太地区、北美以及欧洲,销售额分别占全球市场的32.2%、24.7%和23.5%,超过全球80%的市场份额。北美轮胎消费总量为4.4亿条,其中乘用车胎为3.89亿条,卡客车胎为万条,分别占到各自细分领域全球总消费量的25.76%和17.41%;欧洲轮胎消费总量为4.9亿条,其中乘用车胎为4.50亿条,卡客车胎为万条,分别占到各自细分领域全球总量的29.80%和15.10%;亚洲轮胎消费总量为5.5亿条,其中乘用车胎为4.57亿条,卡客车胎为9万条,分别占到各自细分领域全球总量的30.26%和45.48%。其中,亚太地区是主要的轮胎生产区域,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轮胎需依赖进口。
年美国出口0.33亿条轮胎,进口量则接近2.5亿条。我国轮胎产业常年来以轮胎出口为主,年出口美国的中国轮胎占比达到其总进口量的35%左右。受到自年起美对华“双反”调查的影响,中国乘用车胎与卡客车胎轮番被征收高额税率,在年中美 时期,特朗普命令下开启的调查又导致国内轮胎产品被加征了25%的额外关税,致使我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轮胎数量急剧下降,美国从我国轮胎出口最重要的地区一路下滑至其进口量排名的5名开外。
鉴于美、欧等轮胎进口国对我国轮胎持续多次加征税率,也考虑到靠近天然橡胶产地泰国、越南等地建厂可以就地取材、有效降低轮胎生产成本,我国轮胎企业在年前后集中在海外建厂以规避双反影响。
3.2.2后疫情时代性价比为王,中企占优
自年疫情开始,到超预期延续至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呈现先随疫情蔓延而下降,后在初步抗疫有成效及疫苗接种率提升的同时开始修复,再于疫情反复及通胀明显时再次下降的走势。同时,各区域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疫情扰动之后因为各国货币流动性以及供应链、地缘问题的叠加而一路上行。在两头挤压之下,消费者心态逐渐发生变化,开始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