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万天南
采写/陈纪英
和平只是稍息,竞争才是常态。
沉寂多年的中国饮料市场,最近两年也陷入了兵荒马乱。
全面战役已经打响,营销战、舆论战、渠道战之后,新一轮的“成分战”也已悄然启动——角逐“0防腐剂”高地。
这一次,先出牌的是中国企业——从今年5月开始,元气森林位于安徽滁州、广州肇庆、天津西青的三大工厂生产线,实现了全流程无菌,气泡水等饮料产品不再添加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防腐剂。
而其位于成都都江堰、武汉咸宁的两家在建无菌工厂,则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投产。
在碳酸饮料赛道上,元气森林成为了“0防腐剂”的首个扛旗者。
纵观饮料行业,不止元气森林,在其他细分赛道,去防腐剂化运动也已启幕——蒙牛、今麦郎、统一实业等饮料巨头也正在投资无菌碳酸线设备,有望下半年投入使用。
中国品牌争相角逐“0防腐剂”,相比之下,国际巨头们则姗姗来迟,在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的绝大多数饮料产品中,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人工合成防腐剂还是标配。
在攀爬“0防腐剂”至高点上,中国玩家已经大剌剌亮出了明牌,国际饮料巨头到底跟不跟?
“爱”“恨”防腐剂
防腐剂,是食品与时间赛跑的助攻手——延长保质期,实现跨区域流通。
它的历史,可能和人类制作食物的历史一样悠久,人类还没有化学合成食品防腐剂之前,就已经开始探索“防腐”方法了,比如高盐腌制、高糖蜜制、酸、酒、烟熏等等。
而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简称《添加剂标准》)也列举了约30种防腐剂,可以合规使用,其中,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也在列。
可以说,现代食品工业,已经患上了“防腐剂依赖症”。
以苯甲酸钠为例,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年,中国苯甲酸钠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5%,-年增速将降至3.8%左右,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5亿元。
另一方面,食品行业又因“防腐剂”不当使用,而频频翻车。
今年中秋节前夕,市场监管总局曝光了一批月饼产品抽检结果,检测发现,共有5批次不合格,其中三批次为防腐剂超标,占比高达60%。
甚至严控质量的饮料行业巨头,同样也在防腐剂上翻过车。
年,国家质检总局家公布了一批入境不合格产品,其中可口可乐的9批次饮料,因超限量使用苯甲酸名列其中。
甚至在美国,可口可乐也曾被律师指控过苯含量超标。苯的来源,就是因为用作防腐剂的苯甲酸钠或苯甲酸钾,在饮料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致癌物苯。
上述“翻车”事故,是因为“防腐剂超标”所致。
但其实,在防腐剂的准入门槛上,各国监管也不一致。
以常见的苯甲酸钠、苯甲酸钾为止,在中国大陆,它们允许被添加于饮料行业。但在日本,在台湾等,它们被禁于门外。
日本《食品安全法》明确禁止使用苯甲酸钠;而台湾,则严禁苯甲酸添加到碳酸饮料中——年,可口可乐上海公司的一批可口可乐原液,曾误送到台湾,被台“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检出苯甲酸超标,而被拒之门外。
“防腐剂是个被动的必选项”,某零售企业高管付清告诉《财经故事荟》,“这东西没啥营养”。
目前,食品防腐剂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天然防腐剂和人工合成防腐剂。
其中,天然防腐剂,是由生物体分泌或者体内存在的具有抑菌作用的物质,经人工提取或者加工而成,对人体无毒害,并能增进食品的风味品质,但其短板同样明显,比如防腐能力弱、易自然降解、广谱防腐能力差、成本较高等缺点。
合成防腐剂的优缺点也是一目了然——防腐能力有所增强,成本更低,但使用不当,或者长期过量摄入,就会损害人体健康。
以苯甲酸和苯甲酸钠为例,国际上对其安全性一直争议不休,欧共体儿童保护集团认为它不宜用于儿童食品中,日本也对其严格限制。
相比而言,山梨酸和山梨酸钾在安全性上更胜一筹,但长期过量食用,也可能有损于人体新陈代谢平衡。
“虽然山梨酸比苯甲酸安全性高一些,但大部分食品企业,还是优先选用苯甲酸”,付清透露,“就是因为苯甲酸更便宜”。
据《财经故事荟》了解,市场上山梨酸钾的售价,大概是苯甲酸钠价格的三四倍左右,“现在食品行业这么卷,价格战打得火热,终端价不能提,渠道费也不敢降,没有哪家企业敢轻易提高成本”,付清解释。
目前,国际饮料巨头中,可口可乐旗下的零度无糖可乐、无糖雪碧,均添加了苯甲酸钠作为防腐剂;而百事可乐无糖配方产品,则同时添加了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两种防腐剂。
“要不要添加防腐剂,添加哪种防腐剂,这不仅是个科学问题,也是个数学问题”,付清总结。
但一个大趋势已经昭然若揭,随着大健康需求成为全民刚需,天然防腐剂正在崛起。独立市场研究公司Mintel今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美国43%的消费者偏爱“纯天然”食品和饮料。
没有防腐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但未来的食品工业,或许可以摆脱合成防腐剂依赖症。
角逐“0防腐剂”,中国玩家抢跑
追求“0防腐剂”,看似“自找麻烦”——更高的原料成本,更多的生产设备投入,等等,但中国品牌却先行入场了。
作为这一赛道上的新玩家,元气森林是拒绝防腐剂最彻底的“反叛者”——所有自建工厂,均以“全程无菌”,达成了“0防腐剂”。
从年5月开始,元气森林位于安徽滁州、广州肇庆、天津西青的三大工厂均引入了全自动无菌生产线,实现了料液、包装、环境的全程无菌。
据《财经故事荟》了解,目前同等规模的无菌碳酸生产线,全球范围不到20条。目前元气森林投产8条,国内其他品牌约4-5条,国外投产数量大概6-7条,多半设在法国和日本。
“全程无菌”流程,使得微生物活性降到最低,因此,也无需再额外添加防腐剂去抑制微生物活动、防止产品变质。
也就是说,从年5月起,元气森林旗下的气泡水,将不再添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合成防腐剂。
“0合成防腐剂”的主攻手是上述“全程无菌”生产工艺,助攻手则是“柠檬酸”。
柠檬酸作为一种天然有机酸,是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许可的酸度调节剂,一方面可以调节酸度、改进产品风味,另一方面,也有抗氧化功能,是一种天然防腐剂——但在饮料当中通常不作为防腐剂使用,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也没有被纳入防腐剂范畴。
在攀爬“0防腐剂”的制高点中,元气森林并不孤独——其他中国饮料玩家,也在陆续跟进。
在碳酸饮料这一品类里,今年7月,哇哈哈推出的轻奈气泡水,打出了“0”防腐剂的Flag,此外,今麦郎、统一实业等国内饮料巨头正在购买相关无菌碳酸线设备,最早有望下半年投入使用;在茶饮领域,农夫山泉旗下东方树叶,号称“0防腐剂”,元气森林旗下燃茶无糖乌龙茶,也未添加防腐剂;而蒙牛在其高端奶酪产品中,也把防腐剂拒之门外。
目前来看,在拒绝“防腐剂”的赛道上,元气森林走得更为彻底——一方面,这与元气森林的产品定位以及企业理念有关。
食品企业立项时,通常采取成本倒推模式,严抠预算;元气森林初创时,也是如此,导致开发团队畏手畏脚,开发的新品难以下咽,多万成品全部销毁。
痛定思痛,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敲定了一个机制,“所有的研发人员、产品人员,在做产品的时候,不要考虑成本。产品上市之后,财务人员才会告诉产品经理,这个成本多少,原料占比多少。”
这是基于唐彬森的一个判断——中国用户愿意为好饮料付出更高价格。
而“0防腐剂”则是这一理念的“副产品”——和以往离不开防腐剂的传统生产线相比,无菌碳酸生产线技术难度大,建设投入高,设备造价是传统设备的两倍以上。前述元气森林的5家工厂,总投资额高达50亿元。其中,无菌高标准生产线是最“烧钱”的部分。
当然,元气森林无负担的Allin“无菌生产线”,其实也赖于“后发优势”。
对于饮料巨头们来说,先行入场,既是优势也是负担,所谓尾大不掉,传统生产线一时难以全面升级;而且,饮料巨头的供应链中,代工模式占比较高,是否要更换、升级生产线,第三方代工厂家也要经过深思熟虑。
其实,创业初期,元气森林也是代工模式,但随着其风头渐旺,巨头开始围剿元气森林,以其规模优势,逼迫代工厂停工、原料供应商断供,也是在上述压力之下,年,元气森林走上自建工厂之路。
作为后来者的元气森林,没有负担,就可以一步到位,轻松落地“无菌生产线”。
在元气森林竖起旗帜后,国产品牌要想同步抢跑,必然也要跟进,“0防腐剂”赛道快速壮大,也是大概率事件。
巨头要不要跟牌?
中国饮料行业有多内卷,从对“0防腐剂”的角逐上,就可见一斑。
现在,中国饮料行业头部玩家,已经集体亮牌了,国际巨头要不要跟进?——科学账好算,大方向也很清晰,但短期的财务账不好算。
0防腐剂所指向的大健康目标,其实是大势所趋,这一点,恐怕饮料巨头也心知肚明。
这一趋势,从今年6月的欧洲杯花絮上可见一斑——6月14日,欧洲杯赛前发布会上,C罗将面前的可口可乐挪走,示意大家多喝水,少喝可乐。
随后,可口可乐股价应势下跌,市值在半小时内蒸发了40亿美元。
事实上,对碳酸饮料说不的不止C罗——在过去20年间,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一路下行。
Euromonitor的统计数据显示,年碳酸饮料在软饮料行业中市场份额从曾经的前三下滑至第四位,占比为14.94%。而年,其占比曾经高达36%,到年降至30.96%,年下降到22.34%——当人们开始谈“糖”色变,当抗糖成为流行风潮,碳酸饮料失宠,也就不再是意外。
可口可乐也早已意识到了危机,早在年,可口可乐就推出了无糖的健怡可乐,此后,零卡芬达,以及百事可乐的零卡雪碧等,也陆续上线。
但痛点在于,大众热爱碳酸饮料,是痴迷于其一口上头的口味——上述无糖碳酸饮料,在无糖的同时,其中一些产品没了甜味,难以打动大众味蕾;此外,其使用的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木糖醇是否健康,也存在争议。
元气森林的气泡水,作为后来者,恰恰解决了上述痛点,与无糖可乐添加的阿斯巴甜不同,元气森林使用的赤藓糖醇,在健康方面没有争议;而且在口味上,也弥补了前述无糖可乐的短板。
“0防腐剂”则是碳酸饮料健康化的后续战事——现在,随着元气森林等国内品牌扛起了“0防腐剂”大旗,习惯了躺赢的国际饮料巨头,要不要跟牌?
不跟牌,则意味着可能错失健康碳酸饮料的新风口;跟牌,则意味着必须要承受短期的改革阵痛。
其实,从财报来看,饮料巨头们不差钱。
可口可乐最新发布的年Q2财报显示,公司当季营收亿美元,同比增长42%;归母净利润为26.41亿美元,同比增长48%。
因此,全面改革生产工艺的难点,不在于差钱,可能在于其代工模式。
国盛证券发布的《食品饮料软饮料专题之可口可乐》研报透露,可口可乐青睐于轻资产运营模式,目前在全球拥有约家装瓶厂商,并将大部分的装瓶业务外包给装瓶厂——代工模式为主,则意味着,可口可乐难以一步到位,实现“无菌生产”线的改造升级。
综上,中国玩家扛起的“0防腐剂”大旗,抬高了行业门槛,身在其中的每个玩家,都无法再“躺平”,唯一“躺赢”的是消费者——可以享受品质更高的饮料。
而在上述角逐战中,中国品牌的得分暂时领先——正如互联网行业从“CopyToChina”切换到了“CopyFromChina”模式一样,中国食品工业可能也在“重蹈覆辙”。
比如,婴幼儿奶粉行业。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奶粉品牌一度跌入谷底。
国家食品安全办的数据显示,年,高端婴幼儿进口奶粉所占份额接近90%;而国产奶粉品牌则“人人喊打”,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调查显示,七成受访者不选国产奶粉。
但最近十年,国产奶粉品牌持续提升质量,又逐渐占据了主场——年婴配粉销售额中,国产婴配粉占为54%,外资品牌占比降至30%,其他则为跨境电商品牌等。
在饮料行业,类似一幕也在上演,“中国高速公路、高铁和高楼大厦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了,我们的互联网平台、支付、电商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为什么饮料不能呢?这是初创元气森林之前,唐彬森发给同伴的一封邮件。
显然,他赌对了——在“两乐”一度掌控全局的碳酸饮料赛道上,元气森林侧翼突围,靠无糖0防腐剂等中高端定位,撕开了一个口子。此前的年,可乐与百事在中国市场的市占率分别高达54.5%与36.3%,不仅市场份额领先,而且从上游原料、代工到下游的渠道、营销,话语权高企。
当然,这场中外玩家先后入场的健康饮料大战,刚至中局,且已经进入到“全垒打”阶段,研发、生产、营销、渠道等支线战场也是炮火连天,但最终鹿死谁手,目前还难有定论,只是在“0防腐剂”这场战事上,中国玩家们暂时领先了一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