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科技与狠活”的视频发布,让海天从9月30日起,在11天内连发三次声明,都没能平息公众的质疑声。截至昨日收盘,海天味业股价虽然单日小幅上涨,但相比9月30日仍累计下跌超9%。

股价选取9月30日-10月13日的数据;图片来源:新浪财经APP

海天酱油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究竟是添加剂的“锅”,还是海天公关能力“翻车”?此次事件之后,零添加产品会迎来更大的市场机会吗?调味品行业又该如何扭转消费者对添加剂的不信任呢?

FBIF采访了部分调味品行业人,请他们谈谈对海天酱油事件的看法。

一、成也食品添加剂,败也食品添加剂?

海天事件中,网民对海天酱油“双标”的声讨反映出国内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忧虑。尽管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少关于添加剂的科普文,但这种忧虑,仍由于过去一次次的食品安全卫生事故,根植在大众消费者心中。

而在我们的采访中,行业人对食品添加剂的态度相当一致。大家普遍都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为大众提供优质食品的必要条件。“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工业的发展”,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

大众质疑海天“双标”的行为,也透露出对国标的不信任。行业内对国标的看法如何呢?我们采访的多数行业人还是认可GB-食品添加剂标准的,认为只要产品添加剂符合GB-的规定剂量,就不需要担心食安问题。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的食品添加剂标准其实比日本、南亚、美洲都要高,对添加剂的剂量和标注规定在国际上相对是更严格的。

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图片来源: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

针对国标权威性的问题,我们也采访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创始成员之一——英国标准协会(BSI)。BSI中国区标准应用方案副总裁张乐向我们表示,根据他们在国内开展多年标准评审和认证的经历,众多中国食品制造企业提供的产品在食品安全方面是值得信赖的,在众多领域达到和符合国际标准,在一些领域甚至展示了国际最佳实践。BSI认为国标是可靠的,只要食品添加剂符合规定的标准剂量,它对人体就是无害的。

其次,引发消费者质疑的还有添加剂的“双标”问题。配料表看上去越短就越安全吗?事实上,配料表的标注规则,比消费者想象的要复杂。

有行业人和我们分享,日本的添加剂标注规则和中国并不相同。在日本,有部分食品添加剂可以通过统称进行标注,也有一些添加剂可以省略标示。

对此,FBIF查证发现,在日本,由于添加物通常需要多种组合才能发挥效果,而且这些成分在食品中也很常见,所以允许用统一名称标示。这一部分添加剂包含:酵母、香料、调味料、豆腐用凝固剂、乳化剂、pH调节剂、膨胀剂、软化剂等。

还有一类添加剂,比如加工助剂、营养强化剂等,由于在最终加工完成的食品中几乎不会有残留,或者即使有残留,对食品也不会有影响,因此是可以免除标注的。

日本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规定;图片来源:我が国の食品表示制度の概要(日本食品标签制度概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不同国家的标签标识规定不同,同一款产品也会出现本国产品和出口产品标签不同的情况。

尽管行业人士对添加剂的态度总体是正面的,大家也都认为,因为海天在添加剂的使用上并不违规,所以海天事件并不是一起产品事故。但是,该事件引起的舆论风波仍然折射出食品行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两类矛盾。一类是专业人士和大众消费者对添加剂在认知上的矛盾,另一种是食品行业供给端和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矛盾。

大众和行业人士对添加剂的不同态度,并不能单纯归因于大众缺乏专业知识。这背后既有媒体报道的长期影响,也和食品行业过去屡次爆出的食安问题有关。

现实中,大多数消费者毕竟不是食品专业人士,对食品添加剂有误解是很正常的。在我们的采访中,有行业人把公众对添加剂的抵触归罪于网络媒体的歪曲和“带节奏”,在媒体的故意引导下,部分公众产生了“有添加剂就是原罪,食品只能吃纯天然的”的认知。

部分公众产生的误解认知;图片来源:海天天猫旗舰店

也有行业人士坦承,“国内添加剂的法规相对是严格的、甚至是最严的,可惜违规的情况也比较多。”

有位业内人士透露,国标虽然规定添加剂需要标注,但食品原材料里含有的添加剂一般不会被标示出来,所以一些商家就会钻空子,把添加剂加在原材料上,避免添加剂被标注出来。行业本身不严格执行规则,屡次发生违规,导致了消费者对添加剂积怨已久。

无论公众对添加剂的误解是由行业、媒体还是消费者自身所导致,行业和消费者对添加剂在认知上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行业公认的,因此,如何面对消费者对添加剂的态度,如何讲好添加剂的“故事”,是行业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有行业人就认为,食品行业自身应该承担起科普添加剂的任务,对添加剂讳莫如深的态度反而会加剧大众对添加剂的误解。

读者就添加剂问题在FBIF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293.html